●节水灌溉设施 齐鸿雁摄
● 天赋河套美如画(航拍) 李志轩摄
● 黄河湿地公园 齐鸿雁摄
● 引黄工程 齐鸿雁 摄
●骏马奔驰在乌拉特草原 齐鸿雁 摄
●河套麦收时节 张桂林 摄
●圣牧大地好风光 齐鸿雁 摄 记者孙文珍 延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习近平
编者按:
八月河套,金葵盛开,瓜果飘香。8月8日至11日,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主办、巴彦淖尔日报社承办的“相约黄河至北 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看巴彦淖尔联合采访活动举行,来自黄河流域16家地市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文化副刊负责人等参加了活动。
活动期间,联合采访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先后来到乌梁素海、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等地,聚焦巴彦淖尔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亮点和闪光点,用精彩的镜头和笔墨记录下了大美巴彦淖尔的发展加速度。
1“塞外明珠”焕光彩
初秋的乌梁素海,天蓝水碧、湖面如镜,绿色芦苇随风摇曳,赤麻鸭、白骨顶、绿头鸭等或游弋湖中、或栖于苇荡、或翱翔天空,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蒙古语意为“红柳湖”,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乌梁素海出现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2019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实施七大修复治理工程,为乌梁素海的“生态病”开出一剂良方。
目前,乌梁素海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鸟类约有260种,每到候鸟迁徙时节,数以百万计的鸟儿在这里休憩、觅食。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流域生态系统,乌梁素海流域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河套粮仓”的希望
在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麦椒套种田的小麦已颗粒归仓。刚收完小麦的套种地里,一行行油葵整齐排列,一株株辣椒枝叶青翠欲滴。采访组成员对这种麦后移栽油葵、小麦套种辣椒的立体种植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选种到销售各个环节,一一问个明白。“小麦套种辣椒,麦后还种油葵,实现了‘一地三金’,值得学习!”大家对这种套种模式赞不绝口。
据介绍,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展示等内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目前,共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辐射带动面积100多万亩,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
3 让荒漠变林海
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满眼苍翠,鸟鸣声声。
国营新华林场成立于1960年,身处河套平原腹地。建场前,目之所及全是沙丘、荒滩、盐碱地,刮个风连眼窝都睁不开,风沙危害非常严重。当地人常说:“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
面对“沙进人退”,林场人在沙地荒地上植树造林。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林场将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开始大规模造林治沙。从2012年起,林场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
经过三代林场人接续奋斗,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林场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现在的65%,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 敢把沙漠变绿洲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采访团乘车沿着穿沙公路一路向西南。路两边,防沙林绿树成荫、茂密繁盛,站在高处望,成片的绿色植被颇为壮观。
乌兰布和沙漠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506万亩,其治理关系到黄河和河套平原的安全。正是认识到乌兰布和沙漠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磴口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在治理过程中,持续开展乌兰布和沙漠治理行动,历经几代人,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积极变“沙害”为“沙利”,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目前,在乌兰布和沙漠,他们在传统沙产业的基础上拓展以肉苁蓉、沙漠葡萄、光伏治沙、沙漠有机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沙产业。2020年,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5 奔流不息“二黄河”
60多年前,在一声声浑厚的劳动号子中,巴彦淖尔3万干部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历时10年,锹挖肩挑,修建了全长230公里的二黄河,把巴彦淖尔人的一面精神旗帜,插在了黄河“几字弯”头。
据统计,10年间,二黄河工程累计完成土方量1977万立方米,其中仅有387.7万立方米为机械开挖,其余1589.3万立方米均为人工开挖,占工程总土方量的80%以上,比一个西湖的蓄水量还要多。
依靠二黄河源源不断的灌溉滋养,河套人民聚合耕作、繁衍生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出一个个农耕奇迹:农民人均耕地10.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5倍;粮食年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亿斤,快速增长到近些年的60亿斤以上;“吨粮田”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如今,河套灌区已成为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粮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长江以北没有吨粮田”定论的一个丰饶的“例外”:这里的“河套小麦”,被誉为“五项全能冠军”,是我国优质面粉生产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我国每出口10桶番茄汁,就有6桶来自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未来可期。大家一路看,一路交流,一个共识愈发强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党报融媒平台作用,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地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