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丽老师指导学生打腰鼓
●王永军老师给学生演示制作腰鼓 暑假里,我和几位家长相约带孩子去安塞,全面认识和体验安塞腰鼓文化。
第一站我们来到安塞文化艺术馆,安塞腰鼓传承人苏宏丽老师给家长和孩子们讲解了安塞腰鼓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苏宏丽是安塞区第一小学教师。她从事少儿腰鼓教学20余年,曾带领小小腰鼓手们走向全国,并越洋前往美国,向全世界展示安塞少儿腰鼓活泼飒爽的英姿。孩子们见到苏宏丽老师很兴奋,缠着她要学打腰鼓。苏老师也非常高兴,在腰鼓山现场教学,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打腰鼓的乐趣。
第二站我们拜访了安塞冯家营的王永军老师。王永军作为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手工安塞腰鼓制作人之一,30年来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技艺制作腰鼓。安塞是闻名中国的腰鼓之乡,这里的人爱打腰鼓,也会打腰鼓,然而会做腰鼓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孩子们在王永军老师家里,目睹传统安塞腰鼓的制作过程,一双双好奇渴望的小眼神,紧紧地盯着王永军老师手中的动作,生怕错过哪个重要的环节……
一天的体验活动,孩子们意兴盎然、收获满满!家长们也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表示以后有机会,还会带孩子近距离体验陕北文化。(李彩艳)
小小腰鼓竟然如此讲究
虽然我在学校里学过打腰鼓,但其实对腰鼓的历史还是知道的很少。当听到妈妈说,要带我去安塞了解腰鼓文化的时候,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印象最深的是去冯家营村拜访制鼓大师——王永军老师。他非常好客,知道我们要来,很早就在大路上等了。王老师说,多年
来,他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技艺制作腰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纯手工制作。
王永军老师说,传统腰鼓总共要经过方木、弯弓线、蒙皮等13道工序才能做成,用牛皮蒙起来的鼓面是它最鲜明的特点,这种鼓不仅美观,而且结实耐用,打个20年都不成问题。传统的安塞腰鼓根据使用的人不同,可分为成人腰鼓、儿童腰鼓、幼儿腰鼓、老人腰鼓等。每种鼓看似大同小异,但其实各有特点,其中蕴藏的是老师几十年制鼓总结的经验。
印象最深的是蒙皮后的试听环节,王老师告诉我们,让腰鼓发出雄浑有力的声音,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工具,全凭自己的一副耳朵。蒙皮后,他会用鼓槌反复敲击、倾听,然后通过牛皮拉伸的强度来调整声音的高低强弱,直到满意为止。
原来一个小小的腰鼓也有这么多讲究,有了好腰鼓,我们才能看到精彩的安塞腰鼓演出。(延安实验小学五年级十班刘凡琛 指导老师高华)
从她身上看到坚持和热爱
在安塞文化艺术馆,苏宏丽老师带我们了解安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腰鼓历史非常悠久,已经有2000多年。
作为安塞腰鼓传承人,苏宏丽老师对腰鼓历史如数家珍。听说她1996年就创办了少儿腰鼓队,到现在都27年了,她的学生有两万多人呢,学生的孩子如今也成了她的学生。苏老师带领的少儿腰鼓队还上过春晚,去过美国、意大利、朝鲜等国家表演呢。
我好奇地问她:“苏老师,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老师说:“因为热爱。”是啊!因为热爱,安塞腰鼓才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苏老师说,她其实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她觉得只要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就必须坚持下来,然后才有今天的收获。她鼓励我们也这样去做。她让我明白了坚持的含义,也理解了热爱的意义。今后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一定努力积极进取,绝不轻言放弃。
(吴起县宜兴希望学校四年级九班 樊炳辰 指导老师 呼娟娟)
他们打腰鼓的样子真帅
暑假期间去安塞学习腰鼓文化,我认识了安塞腰鼓传承人苏宏丽老师,她现在是一名体育老师,因为喜欢腰鼓,创办了安塞少儿腰鼓队,把武术和舞蹈融入到安塞腰鼓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塞少儿腰鼓”。多年来,她教了两万多名徒弟,还带着他们去世界各地演出,收获了很多荣誉和掌声。
那一天,苏老师还带我们到腰鼓山上打腰鼓。学习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腰鼓基本动作,做起来却挺难的,做标准更是难上加难。苏老师让她的学生给我们表演了一场,只见他们奋力挥动鼓槌,变换着各种动作,跳跃之间潇洒豪迈,小小年纪让我非常震撼,同来的小伙伴也不由得感慨:“他们打腰鼓的样子,真帅!”
活动还没有结束,我就告诉妈妈,有机会,我也想学打腰鼓。
(延安实验小学二年级九班吕宜洋 指导老师 郇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