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风扫过,落叶追逐着沣水,消逝在渭河平原之上……不要在艳阳烈日之时下去,最好是大地敷着素淡的浅褐色的秋日,你来到沣河两岸,莫名地就有了一种庄重感。你感到了这块土地的沉厚,它储藏了诗、礼、乐,奠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几个元素。老夫略有失聪的耳朵,也能隐隐听到《诗经》典雅的吟咏之声,看见了正在进行的礼乐仪式。内心不由得有了遥远而又遥远的回应,那是隐藏在血缘中的记忆和感动!
沣河两岸的这片土地,集中了《诗经》的许多精华之章。据一些专家统计,在《诗经·雅》中,有101篇诞生在沣河两岸,占百分之九十几。《颂》的38篇,有31篇从这里响起来,占百分之八十几。当然,还有《风》。
中国古代,用诗歌收集民间的声音,用礼仪确定社会阶层和人际的秩序,《诗经》是源头之一。乃至于由礼仪发展到礼制、礼治、礼教,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开始探索如何将审美坐标、道德坐标与实践坐标三者合一,整体推行。要不,此刻我怎能在这里听到真善美、诗礼乐的三重唱?
远古生活的卷轴在心中展开。诗和礼,还提供了最早的具有东方色彩的社会管理方案,那就是用诗歌、音乐来柔化礼教,来温情化、文化化礼教。《诗经》所以由诗而成为六经之首,乃是因为除诗歌审美以外,它还参与了规范我们社会生活和个人操守方方面面的秩序。千百年来这些秩序已经积淀为民族精神和文化图腾。周礼周乐的音阶、音律和节奏所蕴含的阶梯意味,既是中国社会层级划分的一个界限,又是一个“乐化”即柔化的连接。中国古代的法制、刑制由于有了礼教和礼制奠基,又有了诗教和乐教、乐制的熏陶,便多少显出一点文化和温情来。这或许就是马、恩两位西哲说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在远古社会,王侯将相、尊长贵人辞世,本是要活人殉葬的,曰“人殉”。后来由于礼、乐、诗对人性的发育,人殉制遭到反对,开始用俑代替人殉葬。再后来,又有人反对俑殉。最讲究礼乐的孔子就反对,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些最早作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的啊。这是孔老夫子的一个人本宣言。这个宣言是背靠周礼发出来的,你没听老夫子一再强调:“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中国许多文字一经解读,或多或少都潜藏着一点礼教精神。那个“德”字就很符合礼乐之教。左边的双立人和右上的十字,本来画的是一个十字路口,象征百姓的市井生活。中间那个“四”是眼的变形,说的是王者尊者眼里要有民众,要关注市井。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德”字。但眼里有百姓就够了吗?还不够,便又在“德”字右下角加了个“心”字,强调对底层的关注要用心,眼到还要心到。这就是汉语“德”字的涵义。
“六经”和关中地区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诗、礼、乐三经,更是贴近。写《大秦帝国》的陕籍作家孙浩晖,曾经大声疾呼先秦时代(主要是周代)是中华文化的正源,很有他的道理。所以,《诗经》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诗,更有经,有诗、歌、礼、乐并行的古代社会的生活样态,有东方文化的生存方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
你看,《诗经》把沣河一带的风光写得有多美,有的还直接点出了南山。“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说我在南山下行走,采撷蕨菜。“殷其雷,在南山之下”,说天响雷了,就在那南山之下。《诗经》写风光,常常暗传了人的感情。像那首著名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过去我来这里哟,依依杨柳一片春绿。今天我来这里啊,却是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季节的变换——春天和冬天;色彩的变换——绿色和白色,因诗人的归返而融通一体,在春、冬景色的变换中,传达出游子情绪的变化。你感觉到作者那淡淡的惆怅了吗?他叹惜时光之流逝、世事之变迁,肺腑中弥漫出一种哀伤。这恐怕是中国古典诗歌将生态词汇内化为心态词汇、意态词汇、情态词汇的早期例证了。
《诗经》还写了古人对风雅人生的追求,那是对人生、对自然的一种君子风度。譬如这首《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这茂密的棠梨树你千万不要乱剪乱伐啊,那是周代开国元勋召公待过的地方。以先祖之尊、先贤之教劝诫人们善待树木,保护生态。看起来,这是在说因为人(召伯)才要爱护树,其实这是古诗中人与树互寓的一种手法:像尊重人那样尊重树,像爱护树一样爱护人吧!在天人关系面前,古人何等君子,何等风雅!
《诗经》也描绘了古人对待爱情和家庭的风雅之情。像《关雎》以雎鸠鸟鸣寄寓君子和淑女纯真的爱恋;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花开灼灼的桃树下,姑娘要出嫁了。你到了新家可要好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以宜家室。一幅多么淳朴风雅的风情画!
也有歌吟老百姓风骨的诗句。那首《硕鼠》大家很熟悉了,它极有锋芒地鞭挞了贪官污吏。在大雅中还有一首《瞻卬》,痛斥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甫一开始,便以排句历数周幽王的昏聩、百姓的苦难,最后大声疾呼:苍茫的上天啊,你控制着万物,切莫因为这个人让祖宗受辱,只有悔改,你的后世才能得救啊。(“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那个时候百姓活得何等艰难,没有一点权利,依然忧谗忧侫,忧奢忧腐,忧天下之不平。他们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此风骨令人敬佩!
风光,风骨,风度,风俗,风情,还有风骚——诗歌艺乐之美,《诗经》里写到的这些,展开的何止是一轴审美风景图?那是当时社会几近完整的人生画卷,是先民们在艰难中不失优雅的生存状态,其中许多优美的精神质地,营养了我们几千年。
一阵秋风扫过,落叶追逐着沣水,消逝在渭河平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