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支队,有个事情向您汇报一下,我在信息化平台上发现有一个重点排污企业,它的年度氨氮排放总量超标了……”
近日,执法人员李小琴在信息化平台日常巡查时发现,某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氨氮排放量为0.23吨/年,她及时向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李自成汇报了情况。
执法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采取了执法检查和取证,确认该企业过去一年实际氨氮排放量为0.563吨,超出许可排放总量1.45倍。随即,执法人员对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
据李小琴介绍,他们采用了现代化信息手段,可以实时查看重点监管企业排污信息、在线数据等环境信息,增强线上执法能力。2022年,他们完成非现场执法检查276次,查处案件4起。
李小琴口中的信息手段就是延安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于2021年6月建成投运,可精准提供线上监测数据,被他们喻为“非现场执法”的利器。
该平台拥有水气自动监测站、空气微型站、机动车固定式尾气遥感监测站等8大类170余套前端硬件感知设备,可以实现对水、气、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智能化采集管理。
通过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实施,市生态环境部门搭建起了“一个体系、七个平台”的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为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延安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平台的实时监测,我们能第一时间掌握到当时的水质和空气等各种情况。”市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业务室主任艾蓉蓉说,平台是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平台,管理系统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目标,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三线一单、工作任务指标管理为一体,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起全网覆盖、上挂中省、下沉站点、部门纵横联动的全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监测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了“一站式应用、一张图共享、一体化分析、一盘棋管控”的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目标。
该平台在2022环境互联网创新大会成功入选全国“2022智慧环保十佳创新案例”。运行以来,已先后发布环境监测数据105万余组,日产生数据1.6万多项,各项环境质量数据汇集形成了庞大的环境质量数据库,为环境质量分析、比对、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现在,延安早晨的空气特别好,这几年生态环境改善,大家都愿意出来锻炼,享受怡人舒适的生态环境。”经常在延河公园里晨跑锻炼的市民刘海东说。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整体感知能力,不断探索科技赋能生态环境监管的新路径,环境监管进一步提质增效,使信息化成为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手段、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市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高磊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强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完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预警能力和分析能力,做到接管更高效,预警更及时,为切实发挥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强大功能,为延安市生态环境管理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手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