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长县安沟镇瓦石头村,随着石碾子快速转动的吱扭声,麻子的香味逐渐弥漫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石碾手工麻子油作为该村祖辈流传的老手艺,如今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技艺,还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
石碾手工麻子油传承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返乡创业者李海涛的努力。“这些根植于广袤乡土的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乡愁,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于民。”李海涛说。
“小时候村里太穷了,我一心只想往外跑。”1995年,12岁的李海涛离开家乡外出学习戏剧,此后做演员、当北漂、成立个人艺术团……通过不懈的努力,个人事业逐渐有了起色,并在延安和西安小有名气,各类文艺演出活动邀约不断。
就在生意越来越好的时候,李海涛却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我离开村子20年,回来后发现村子还是老样子,一直没什么变化。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连个年轻人都没有,看不到一点发展的活力。”家乡的现状令李海涛满是感慨,也坚定了他返乡创业的想法。
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2015年,李海涛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瓦石头村。然而,回村后能做什么?从事文艺演出多年的李海涛认为,要做出特色和亮点,还是要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前期考察调研,他将目光聚焦在自家祖辈流传下来的老手艺——石碾手工麻子油。
筛麻子、炒制、压油饼、熬油、沥油、除水除渣、装桶……从小看着长辈们制作麻子油,李海涛对这项传统技艺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曾祖父就开始研究制作手工麻子油,其祖父和叔父们都继承了这门好手艺。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清香美味的麻子油,让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有了方向和目标后,李海涛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起来。建基地、选原料、学工艺、做包装……很快,味道鲜美、品质优良的瓦石头村石碾手工麻子油便在当地传出名来,不少人更是慕名来到村上选购麻子油,这让李海涛心中又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依靠麻子油制作工坊发展乡村旅游,让大家体验传统工艺,感受乡村田园风光。
2020年至2021年,李海涛开始建设集生产与展示为一体的工作基地,他维修了3孔旧窑洞,新建了2孔窑洞和7间平房,并在自家院落开起了农家乐。纯手工制作工坊,质朴的农家小院,游客们接踵而至,争相体验。
“游客来了,乡村就热闹起来了。”李海涛的发展模式不仅让麻子油不愁卖,乡亲们的农产品也打开了新销路。“村民们把一些小杂粮放在我这里,游客来了可以自由选购,都能卖出好价钱。去年一晚上我们就把全村所有的苹果卖光了,乡亲们都非常高兴。”李海涛告诉记者,不仅是农产品,还有村里的石版画、剪纸等产品,也依托乡村旅游一路走俏。
“一滴麻子油,百年故乡愁。”石碾手工麻子油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石碾手工麻子油入选延长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海涛也成为该项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年,陕北石碾手工麻子油又入选延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推动麻子油更好地传承发展,李海涛专门开设了非遗文化馆,让前来购买麻子油或游览的人参观学习,了解麻子油的历史和文化。“石碾手工麻子油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海涛坦言,当时决定做麻子油时,县文化馆非常支持,积极为麻子油制作技艺申报非遗项目,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贴。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过程中也充满了各种艰辛。“一开始建立基地时,我们与邻居因地界有了矛盾,后来大家看我们回来是为了村里的发展,各种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为了省钱,水电这些工程都是自己动手干的。”提到创业历程,李海涛感触颇深。
在返乡创业的热潮下,更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出生于1994年的李坚跟着李海涛创业已有3年。“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几年,但一直觉得碌碌无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李坚坦言,选择回村发展既是为回馈家乡,也是为实现人生理想。“工作之余,村里老人有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审核养老保险等问题都会来找我,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乡亲们。”李坚说。
在李海涛看来,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都需要有年轻人,他也希望更多有想法、有魄力的年轻人回乡发展,积极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农村是个可以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广大创业者可以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充分挖掘特色传统文化,让农村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也让农村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李海涛说。
如今的瓦石头村,是一个集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乡亲们的光景也越来越好。“我们计划在各大景区开石碾手工麻子油制作工坊,通过现场互动体验,将石碾手工麻子油的市场做优做强。同时,继续开发陕北麻汤饭预包装食品和麻子油酱菜系列产品,把周边的农特产品都带动起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李海涛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