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文化活动广场 记者王垠山谷嫦瑜 通讯员范筱霞牛延兵
“甘泉大峡谷这里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明年暑假我们还带着家人来玩。”8月10日,在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张家沟村的甘泉大峡谷景区出入口处,来自山西的游客王建明与家人合影留念。近年来,张家沟村先后荣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全省清洁行动先进村、全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张家沟村位于下寺湾镇以北3公里处,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310户825人,党员48人。近年来,张家沟村紧抓甘泉大峡谷旅游发展的机遇,积极协调各方面政策资金支持,不断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鼓励群众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实现了农民、集体两增收,全村人居、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整合资源,村庄建设明显提升
“自村里修了活动广场后,一到下午,人们不约而同地在这里跳广场舞,可热闹了。”村民候丽丽说,有了活动广场,大伙常能聚在一起,村里特别有人气。
近年来,张家沟村结合大峡谷旅游发展,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积极争取包村单位延安新区管委会的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村支部改扩建项目。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峡谷大舞台、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场地部室,配齐了各类设施设备,公共服务条件大幅度改善。
“原来一到下雨的天哪里也去不成,现在好了,把路硬化了之后,下雨天干什么也都不误事了。”提起如今的村环境,70岁的村民杨万福是十分满意。
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村内旅游扶贫道路建设5.1公里,实施危窑危房改造11户,建成幸福院2个,硬化村庄巷道4.5公里,修建水塔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共计120余盏,村上新增停车位26个,全村自来水入户率、通电率、三网覆盖率均达到100%,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稳步提升。
优化结构,富民产业发展良好
依托甘泉大峡谷的旅游资源,张家沟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和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去年,该村争取资金平地80亩,新建张田园区1座,日光温室大棚21座,带动农户就业21户。棚均收入可达5万元。全村累计发展千头生猪养殖场1个,大豆种植200余亩,红薯200亩,联合旅游集团公司建立扶贫超市,开发农特产品摊位22个,有效解决销售难题。按照“村企联建、合作共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将41万元资金先后入股旅游集团公司、陕果集团等公司,年均分红4.12万元。
“两个娃娃上学的时候我一直在外打工,一年下来挣的钱刚够孩子的花销,根本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好了,开了一个农家乐,不光他们学费不用愁了,给儿子在县城把婚房都买下了。”“百姓农家乐”的老板张建提起如今的“旅游饭”,心情很是愉悦。
为了满足旅游要求,张家沟村将土地作为资本,与旅游集团公司合建停车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通过对闲置窑洞和房屋的改造,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休闲旅游配套产业,全村现有标准化农家乐22家,旅游3星级农家乐12家,共有床位600余张,最大团餐接待能力1000人,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住宿餐饮、休闲采摘、篝火联欢、陕北秧歌等多种旅游民俗体验项目在张家沟村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加大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现在,我不仅能在家里照顾老人,打扫卫生的收入也能补贴家用,丈夫外出也能放心不少。”环卫处的公益性岗位负责人班梅说,能在家门口有事做,真是方便了许多。
张家沟村坚持整治先行、设施跟进,立足“景区同步发展、村组积极融入”发展主线,多方撬动资金,截至目前,完成3个村民小组坡屋顶改造和巷道硬化,完成厕改210个,实现卫生厕所整村推进任务。
身处景区,张家沟村十分注重环境卫生治理,该村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在村内安装分散式垃圾收集箱20个,中型垃圾集中收集箱5个,并由26名公益性岗位组建了村级环卫队,实行定岗、定人、定时、定路段、定任务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动员干部群众、党员志愿者开展清三堆、治五乱、净庭院、美环境农户居住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建立“净美家庭”“健康家庭”评选机制,全面落实农户“门前四包两禁止”责任,累计清理三堆五乱23处、卫生死角7处,联合旅游公司栽植各类树木3000余棵,沿线种植花草30余亩,营造了良好的村容村貌,赢得了游客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