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0日
守望乡村教育

韩英春夫妻俩一起讨论制作课件
杨艳霞正在给学生上课

  记者 郑鹏 贺秋平 孙艳艳 通讯员 白利民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时至九月,秋风拂面,在洛川县秦关中心小学,韩英春和杨艳霞夫妻俩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校园上空。上世纪90年代初,韩英春和杨艳霞相继来到秦关中心小学任教。30余年来,夫妻俩以校为家,扎根乡村,躬耕教育,用青春与汗水,守护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走出大山,圆梦人生。
   农村娃站上三尺讲台
  能站上三尺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对于韩英春和杨艳霞来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韩英春出生于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多,从小家境贫寒。求学之路于他而言,异常艰辛,但也让他明白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寒窗苦读十余年,韩英春如愿考入了洛川师范,199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距离洛川县城60余公里的秦关中心小学。
  “我是一个农村娃,能当上老师,有这样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算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韩英春说。时隔30多年,回忆起当时来学校报到时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当时的办学条件很差,来学校报到时就发了一张床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两个老师一间瓦房,宿办合一。”虽然条件艰苦,但韩英春特别知足,看着坐在简陋教室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韩英春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神圣,也坚定了让更多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1992年,因秦关中心小学老师缺乏,高中毕业的杨红霞成了这里一名民办教师。工资从一开始的50元、90元到100余元,后来工资甚至没有当地农民种地收入多,但她都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在这里,杨艳霞不仅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也邂逅了一生的伴侣。
  韩英春和杨艳霞在学校相识相恋,两人在1993年步入婚姻,正式在学校里安了家。“当时学校考虑到我们的特殊情况,将大一点的宿舍分给我们,女儿在这里出生长大读书,可以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杨艳霞动情地说。
   献出最美的青春年华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夫妻俩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
  韩英春清楚地记得,当时各个村庄都有初级小学,孩子到了四年级才到秦关中心小学来上学,因学生太多教室不够用,学校还把原来的饭堂改成了教室。“那时候冬天太冷,教室里没有暖气,孩子们就早上吃完饭9点30分到校,一直上到下午3点多放学。”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环境,他满是感慨。
  “再苦再难,也要读书。”这是韩英春给学生和家长灌输的教育观念。“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不能让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掉队。”因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有学生面临辍学,韩英春夫妻俩在自己经济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倾囊相助,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们班当时有个孩子很聪明,结果有一天突然不来上学了,我们就去家里了解情况,好说歹说最后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杨艳霞说。
  杨艳霞从小身体不好,加上多年讲台生涯,咳嗽成了难以治愈的老毛病。前些年又经历了一场大病,导致右耳基本失聪,手术后听力有所恢复。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学校曾想让杨艳霞到后勤上轻松一点的岗位工作,但她还是选择坚守在教学一线。
  “只有站在讲台上我的心才能安静下来。”杨艳霞回忆说,每到寒暑假快开学的时候,她就会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为开学做准备,也常常为新学期学生能否全部返校而倍感焦虑。“学校、讲台和学生,可能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感。”
   去留之间选择坚守
  基层教师流动性大,学校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韩英春和杨艳霞因工作踏实认真,业务能力突出,都有机会离开秦关中心小学,去往离城更近、条件更好的学校。去还是留?在韩英春内心深处,从来都不是需要选择的问题。有一次,县城的学校向韩英春抛来橄榄枝,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不是学校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学校。”同样,面对民办学校高薪聘请和成为正式教师后可以分配离县城近的学校,杨艳霞在万般纠结后,也作出了与丈夫同样的选择。“当时,我也想过去县城,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加上自己常年需要看病,在县城也方便些。但一想到这里学校的人和事,心里就有万般的不舍,想到要离开这里,就像要离开家一样。”杨艳霞说。就这样,韩英春和杨艳霞一直坚守了下来。“舍不得”“放不下”是夫妻俩不约而同说出的心声。既然选择了坚守,便只管风雨兼程。随着年龄增长和常年一线教学,杨艳霞的身体越来越差,咳嗽的老毛病愈发严重,几乎两周就要去外地看一次病。为了方便看病,韩英春夫妇商量买了一辆车。“每次我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或者他看见我难受的时候,就带着我到处看病。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连夜赶回,生怕耽误学校的事情。”说到动情处,杨艳霞潸然落泪。“这里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同事,时间久了就像家一样,心里也舍不得这些学生。”韩英春介绍,现在洛川苹果产业发展较好,很多年轻人回来管理果园,孩子上学就成了一大难题。“在县城上学需要有人照顾陪读,做好乡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需要有更多的教师来坚守。”韩英春说。
  把学生娃当成自己的娃
  在同事们眼中,韩英春和杨艳霞是一对神仙眷侣。结婚多年,两人从来没有红过脸,在教学业务上互相探讨提升,在生活中互相照顾扶持,用双倍的付出践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和学习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图画中的内容?”课堂上,在杨艳霞的耐心引导下,一年级的孩子们争相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
  对于杨艳霞来说,当老师久了,学生就跟自己的娃一样,有时候女儿都忍不住埋怨说,自己得到的爱还没有学生多。杨艳霞心里也明白,每一个当老师的都一样,心思和精力全在学生身上,照顾自己孩子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女儿高中是在延安一所学校上学,因为年龄较小,离家又远,第一学期有很多不适应,情绪低落,老师多次打电话让我们去学校看望孩子。”韩英春说,“为了不耽误教学,我们都是周末去。”当时,毗邻的乡镇只有一趟直达延安的班车,夫妻俩早上五点多赶到班车经过的路口等车,去安抚一下孩子,带孩子吃顿饭,又赶这趟班车返程时回去。“女儿高三时,学校很多学生都有家长陪读,女儿也提出想让我陪读的想法,我毅然拒绝了。”话语中满是对女儿的愧疚。
  在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平日不在孩子身边。有的学生穿的衣服破了,杨艳霞会给缝好衣服,有时还会把女儿的衣服送给学生;有的孩子没有文具,韩春英把自己的教案本送给学生练习;有的孩子生活困难,夫妻俩省吃俭用资助学生;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夫妻俩“开小灶”为学生补习功课……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好、生活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也常常温暖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11岁的张子轩正在读六年级,父母在家里种苹果,自己平时住校,周末才回家。“在学校期间,两位老师不仅关注我的学习,生活上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感谢他们,也会将他们的教诲铭记于心,努力学习。”张子轩说。
  “杨老师讲课特别认真,也很有耐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她都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刚步入六年级的学生雷苏桐说,“五年的小学生活中,杨老师是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着我们。衣服破了,我们会找杨老师;同学闹矛盾了,我们会找杨老师;家里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也想和杨老师说。”
  扎根乡土孕育希望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用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0多年来,他们累计教出了千余名学生,有的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工作,继续扎根这片乡土。
  “参加工作后,我回到母校和两位老师一起工作。作为新人,他们对我悉心指导,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得到了很大帮助。两位老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曾经的学生、如今的同事刘志龙这样说,在他们身上,自己深深体会到扎根乡村教育的意义。
  韦丹丹是2015年通过特岗考试分配到学校的年轻老师,8年多的历练,让她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学能手。提起韩英春,学校的一次教学大练兵让韦丹丹至今难忘。“评课时,他对我的课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当时特别委屈,心里也有怨言,觉得为什么不能私下里提出意见?”韦丹丹说,后来才明白这是爱之深责之切。
  乡村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大,特岗期限满后,一些年轻老师就会选择离开,韦丹丹毅然选择了坚守,她说,一方面时间长了对学校和孩子们有了感情,另一方面是韩校长夫妇俩扎根基层教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自己,她也想像韩校长他们一样让更多农村孩子能走出去。
  廉红飞的女儿廉妙涵正在秦关中心小学就读五年级。他说,两位老师坚守30多年确实不易,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甘于奉献的好老师,自己才会放心将孩子送到乡镇学校。“平时我们要在果园忙碌,早上将孩子送到学校去干活,晚上干完活去接孩子,不耽误一点儿功夫。”廉红飞说。
  如今的秦关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提升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持续向好,和韩英春夫妻一样坚守在一线的教师也对乡村教育的信心越来越足。“我们只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只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折射,我们坚信正是这份坚守和无数乡村教师的持续接力,乡村教育才能更有希望。”韩英春说。
  “韩英春和杨艳霞两位老师能扎根乡村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这种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情怀令人敬佩,是学校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榜样。”秦关中心小学校长李小龙表示,今后,学校会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向乡村教师致敬!
  孙艳艳 贺秋平
  扎根乡村教书育人30余年,韩英春夫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在广袤厚重的黄土地上,有无数像韩英春夫妇一样的乡村教师数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扎根泥土,发光发热,用心呵护让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也让乡村的沃野田畴孕育出无限希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万千乡村孩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他的殷切嘱托。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市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孩子们徜徉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快乐地成长着。一批批80后、90后甚至00后青年特岗教师陆续走进乡村学校,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着青春力量。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躬耕乡村教坛的老师们致敬,愿你们扎根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放飞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成就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