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3日
村美民富产业兴 绘就乡村新图景
——子长市打造具有子长特色乡村振兴模式
  记者郑鹏李江峰张鑫通讯员孙乐
  走进子长市安定镇廖公桥村,一汪清澈的泉水汩汩涌流,整洁的小路串起田园与窑洞院落,一幅优美、舒适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正在地里锄草的村民张润珍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第二季”系列活动媒体采访团介绍说:“我家现在种韭菜、小白菜等四五种菜,一年可以收4茬左右。因为我们这里的菜都是用山泉水浇灌,所以卖得非常好,我家每年可以收入5万元左右。”
  因清代安定知县廖均捐俸筑桥而得名的廖公桥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廖公桥村推出了“订单农业+泉水蔬菜”模式,统筹大棚、拱棚、露天、庭院“四菜同步”,精心打造出“菜轮种、花无期、水常清、民乐居”的千亩田园综合体,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至8万元,为全村群众至少带来5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采访团随后又来到了马家砭镇赵家崖堤村,近年来,赵家崖堤村按照“一户一法”,改造院落79户,窑洞221孔,平房39间,既打造生态宜居的硬环境,又注重挖掘推动发展的软实力。通过“庭院党课”教学点的灵活方便优势,调解解决了各类矛盾,实现了党员服务群众的目标。
  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杨玉清把采访团迎进自家的庭院内,给采访团讲起了什么是乡村振兴,朴实的语言和浅显的道理赢得了采访团的阵阵掌声。
  用“乡音土话”讲道理,以身边典型树新风。据马家砭镇镇长宜梦萦介绍,赵家崖堤村在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庭院经济”过程中,充分挖掘老党员先进事迹,建立了“老党员现身讲+专家学者专题讲+领导干部巡回讲”的师资队伍,使庭院党课成为一个“流动”的党员之家,创新“庭院党课”党建品牌,为打通基层党建集群智、聚群力的有益探索提供了平台。赵家崖堤村还通过“1+N”课程库的开发,将党员教育与党组织的各项工作相结合,实现了教育培训的广覆盖和常态化。
  廖公桥村和赵家崖堤村只是子长市打造具有子长特色乡村振兴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子长市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精神文化富有繁荣”的目标愿景,聚焦“和”“美”,兼顾“内”“外”,在规划编制、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上持续加力,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高效推进32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高质量完成农村户厕改建2600座,创建延安市级示范样板村5个、重点达标村10个。
  产业振兴是重点,人才振兴是支撑,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是保障。子长市抓住了5个关键要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和传统产业特点,制定长期规划,精准把脉、精准施策、精准推进,抓紧抓好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新经验,一幅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