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音樵
询问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之一。专题询问是深化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生动实践,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有效形式,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9月21日上午,在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一楼会议厅,参加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们和应询单位及列席单位“四方围坐”,以联组会议的方式就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建设工作展开专项评议和专题询问。10名委员和代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农村聚餐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分别提问。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应询,并对相关问题一一作答。会场互动频繁,气氛活跃热烈。
两个多小时的一问一答,问出了市民的期望关切,答出了政府的职责担当。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卫生应急物资的供应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键。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市在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永红开门见山,问出了民声。
市发改委主任刘凯介绍,市发改委目前已向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调拨物资总价值1841.8万元,根据发展变化,配合市卫健委及时调整、优化了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和品种。同时,指导市物流储备集团委托陕西华氏医药有限公司代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4种药品4000盒,价值22.08万元;与山东朱氏药业集团等4家生产企业和4家耗材经营企业签订了专用防疫物资保供协议,确保紧急时刻我市物资调得动、用得上。根据市场生活物资变化需求,落实新增市级成品粮储备规模1250吨任务,完成应急成品粮储备8036.98吨、应急食用油储备1432.56吨,可满足全市城镇人口15天口粮需求。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大计,农村“红白事”集体聚餐安全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我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强化监管,防范重点场所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秦进彪向市市场监管局提问。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刘新光表示,我市颁布的《延安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延安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了农村集体聚餐各方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举办农村宴会的事主需申请备案表,事主和流动餐车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事主和流动餐车要填写食品安全承诺书,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乡镇市场监管所监管员需要现场全过程指导,有效防范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流动餐车厨师和服务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目前,全市共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1748名,备案流动餐车212辆,基本形成“事前有申报、事后可追溯”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然而,这些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偏低”的问题。委员杨军格外关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他问道:“近些年,我市在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紧缺、专业人才难招聘等方面作了哪些措施?有何成效?”
市人社局局长刘涛介绍,2022年以来,市人社局共开展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校园招聘、特岗全科医生招聘、国家免费医学生招聘等涉及基层卫生系统的人才招聘14次,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招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1人。同时,进一步优化基层人才人事政策支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25条措施》,制定了提高重点岗位结构比例、加强高层次人才岗位支持、放宽特殊人才岗位范围等有力措施,为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成长成才提供政策支撑。认真落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福利待遇,核准发放医疗卫生机构新冠患者救治等工作补助等一系列优待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如果再次突发疫情,我市现有医疗救治能力是否可以得到保障?”委员党晓东的问题很快得到了答复。市卫健委主任胡生凡说,为发热门诊、急诊、住院病床的保障诊疗需求,我市实行统筹医疗救治资源管理,加强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全市54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立发热门诊,171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发热诊室,实现了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另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开辟急诊“绿色通道”等方式,切实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实现了各类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还将持续完善医疗资源建设、分级诊疗机制、区域协同机制、培养培训机制,切实提高我市重症救治能力、转诊能力、调度能力及综合救治能力。
专题询问不止步于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果。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军营对专题询问提出明确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健康延安建设大局,立足“小缺口”,紧盯百姓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致力解决民生“大问题”,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