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6日
关注热点紧盯生命安全 精准发力筑牢公共防线
——市人大常委会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建设工作专题询问问答实录
  9月21日上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建设工作开展专项评议和专题询问。共计9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1名市人大代表提出问询,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8个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现将此次专题询问问答实录整理如下:
   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向林提问:3年重大疫情防控,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承受了重大考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下一步,我市将如何贯彻落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精神,强化疾控体系应急能力建设?
  市卫健委主任胡生凡回答: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体系担负着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职责,3年疫情防控,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回顾整个疫情处置过程,我们深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应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方面防控协同机制有待加强,联防联控、多部门协作还不顺畅,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医防融合还有差距,存在疾控和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共享不够、信息互通不畅等问题。
  2.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是设施设备老化。目前,特别是县级疾控中心,发展还比较滞后。二是实验室检测能力还有不足。检验检测设备配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能够独立完成重点检测项目的县级疾控机构还未达到全覆盖。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疾病监测、卫生应急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信息系统还未真正做到互联互通,高效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还未建成。
  3.疾控专业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全市疾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还比较短缺,具备公共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较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疾病防控体系的第一线,因受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制约,普遍存在临聘人员占比大、待遇低,队伍不够稳定,“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仍然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市对疾控体系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着重从机制建设、提升能力、基础保障这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构建强大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体系。
  第一,在机制建设上,我们将健全“三项机制”来夯实制度根基。
  一是健全防控联动机制。健全“平急结合、平急一体、平急转换、扁平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立即实现指挥体系迅速转换,人员力量迅速调集,应急处置迅速开展,切实做到事情有人干、责任不落空、工作不断档。同时发挥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防控预案方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局面。
  二是健全医防协同机制。完善我市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医防协同机制,实现工作衔接联动、服务连续整合、人员柔性流动、信息互通互享,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三是健全专家分析研判机制。建强全市疾控应急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在重点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综合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应急演练、业务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及时提供针对性的风险预警应对措施。
  第二,在提升能力上,我们将强化“四种能力”来提升应急水平。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充分发挥好网络监测和哨点医院、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监测功能,全面落实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的公共卫生风险因素监测,及时分析监测结果,做出疫情预警。
  二是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设施改造和设备更新,强化技术操作规范和生物安全培训等工作,整体提升疾控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
  三是强化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加快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和我市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优化市县乡三级医疗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服务、应急处置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四是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重大传染病应急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防范,完善应急响应、物资保供等各类预案,强化公卫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充实疾控应急队伍专业力量,立足实战,定期开展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提升规范化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疾控应急队伍。
  第三,在基础保障上,我们将加强“五个保障”来筑牢工作底盘。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协调编制、人社等部门,重点落实疾控中心编制配置标准,解决基层专业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加大人员招聘力度,同步扩大编制数量和在职人员数量。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保障。针对基础建设不达标的疾控中心,将明确整改方案和时限,通过异地新建、改扩建、内部公共卫生资源调配等方式推进各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协调财政部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实施各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障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运行和发展。
  四是加强信息化保障。围绕疫情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调查与管理等重点,建设我市高标准疾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监督、动态管理和综合分析。
  五是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持续推进市、县两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建立常态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健全采购轮换制度、安全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健全重要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加强科学调配,有效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需要,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二、市人大代表马鹏提问:面对重大疫情时,群众把医保基金视为“保命钱”。请问我市应对重大疫情医疗救治时,在完善相应的医保支付政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如何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
  市医保局局长杨树栋回答:在重大疫情防控中,我们按照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和群众需求,及时细化完善医保政策,提升服务水平,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特别是在支持新冠疫情医疗救治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调整医保支付范围。将疫情防控中必需的138种中药、309种西药共447种药品和核酸检测、防护服、隔离衣、普通护目镜等耗材临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和防护物资供应。二是动态调整检测价格。连续6次下调核酸检测价格,单人单检由80元下调至15元,混检由30元下调至3元,住院的核酸检测费用纳入医保报销,门诊的核酸检测费用按职工、城乡居民分别纳入个人账户和门诊统筹支付。三是确诊和疑似患者免费治疗。参保患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报销后实施综合保障,未参保患者由财政全额保障,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实现患者零负担。四是适时调整经办服务。疫情期间,我们推出“掌上办、网上办、电话办、预约办”等方式,方便群众就医报销,助力抗疫。对因特殊原因延迟登记入院的参保患者,给予补充登记,外地居住就医的群众,延长住院费用及门诊费用报销时间。五是及时预拨周转金。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定点医疗机构随申请、医保随拨付,疫情期间及时拨付定点医疗机构周转金8.62亿元,保障了定点医疗机构正常诊治。六是做好疫苗接种保障。及时拨付新冠病毒疫苗和接种费用,累计拨付接种费用5720万元,累计上解接种疫苗费用2.72亿元,构筑免疫屏障。七是落实财政补助政策。按照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关于贯彻落实“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费用财政补助政策,已审核拨付补助资金2840.89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政策,强化医疗保障措施,做好应急医疗保障工作,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经办服务能力,让群众的医保获得感更加充实。
  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秦进彪提问:学校和农村“红白事”等重点场所集体聚餐,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易发点,我市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如何强化监管,有效防范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刘新光回答:学校和农村“红白事”等重点场所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易发地,也是我们监管的重点。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全力压紧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第一,“三个强化”狠抓校园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强化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一方面,夯实学校主体责任,督促指导学校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校长(园长)负总责,配齐配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包保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机制,265名党政领导干部包保全市729所学校,采取按季度随机督导检查方式,推动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和学校负责人陪餐等制度,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夯实。另一方面,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在学校设立专门区域公开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法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信息,对主体级别、包保干部信息及督导情况,投诉举报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市所有学校餐厅完成明厨亮灶改造,建成市级市场监管智慧监管平台,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在学校食堂后厨的切配区、烹饪区、洗消区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精准防控风险区域和风险点;开展学校食堂“餐饮安全 你我同查”活动,及时公开检查过程和结果,我市校园食品安全学校自律、部门监管、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强化专项整治。一方面,加强开学季、中高考期间等重点时段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严查学校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彻底等违法行为;严把从业人员管理关、原辅材料购进质量安全关、餐饮加工制作关、餐饮具清洗消毒关、环境卫生控制关,及时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发生校园食品安全事件。2023年上半年抽检学校/托幼机构食品43批次,合格42批次,合格率97.67%。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进校园”“食品安全进校园”等活动,举办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宣传展播,在全市所有学校张贴禁止使用食材和慎用食品的宣传海报,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重点宣传预防食物中毒、“三无”食品危害、食堂食品卫生的有关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舆论氛围。
  第二,农村“红白事”聚餐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针对农村集体聚餐,制定了全国首部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地方性法规——《延安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条例》,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延安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了农村集体聚餐各方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有效防范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二是做好事前监管预警,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度,及时掌握聚餐情况,进一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我们推行“一表两责两承诺一指导”监管,开创了流动餐车监管新模式。(“一表”即举办农村宴会事主的申请备案表;“两责”即事主和流动餐车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两承诺”即事主和流动餐车的食品安全承诺书;“一指导”即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乡镇市场监管所监管员的现场全过程指导)。三是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管理档案、流动餐车监管档案和农村集体聚餐厨师监管档案,做到底子清、数量明,推动监管精准、高效。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流动餐车厨师和服务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全力提升食品安全技术服务能力。五是鼓励流动餐车积极改造提升,健全完善设施设备,全力保障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目前,全市共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1748名,薪酬依法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备案流动餐车212辆,基本形成“事前有申报、事后可追溯”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推动校园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走深走实,强化《延安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宣贯工作,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确保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永红提问: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充分,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请问我市为确保市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充足,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还有什么问题和设想?
  市发改委主任刘凯回答:我市疫情发生以来,市发改委全力以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从严从紧落实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和要求,通过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紧密衔接,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保障物资储备充足,综合保障有效有力,市场价格平稳、居民生活有序。针对委员的提问,现回答如下: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委承担的任务情况:2023年1月12日,市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医疗物资保障组工作方案》(延应对办发〔2023〕8号),明确市发改委在市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方面的工作职责为:1.统筹做好全市医疗物资保障、储备和调配工作,会同市卫健委建立健全医疗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和机制,制定医疗物资储备调配方案,统筹解决药品及医疗设备需求。2.负责市级政府医疗物资储备,保障储备药品和医疗器械满足应急需求;会同市卫健委指导督促各县(市、区)政府按照不少于30天医疗物资需求量落实县级储备任务,优先保障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药品供应。3.按照国家和省级要求,会同市卫健委支持市级医疗机构和各县(市、区)做好亚定点医院及重症资源建设。
  其次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委承担的工作任务落实完成情况:一是起草《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实施方案》中明确,由市卫健委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配合,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中所需的救治药品、医疗防护物资、医疗救治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二是配合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延安市市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延应对办发〔2022〕28号),明确了卫健、发改、财政等各部门和各医疗机构工作职责,落实了市级医疗卫生储备规模、轮换、资金管理等相关任务。三是累计向宝塔区拨付防疫资金4000万元、物资427.9万元;向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方舱医院等单位调拨物资114批次,总价值1841.8万元;对国家调拨我市的5个品种共计25990瓶(盒)药品向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8个医疗机构、市药材公司和13个县(市、区)进行了分配。四是根据疫情发展变化,配合市卫健委及时调整、优化市级防疫物资储备规模和品种,将外科口罩60万调整为20万、N95口罩5万个调整为2万个、医用防护服2万套调整为5000套。五是指导市物流储备集团委托陕西华氏医药有限公司代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4种药品4000盒,价值22.08万元;与山东朱氏药业集团、陕西国药器械延安分公司等4家生产企业和4家耗材经营企业签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用防疫物资保供协议,确保紧急时刻我市疫情防控物资调得动、用得上。六是统筹粮食、应急、消防、林业、防汛、红十字会和驻延部队等全市各个单位应急储备资源,储备应急物资总价值1070.7万元。紧急订购棉帐篷2650件、棉大衣16000件、棉被4000件、棉衣裤1000件等应急物资749.6万元,满足严寒天气下防疫工作需求。七是理顺运行机制,建立重大事项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新区方舱医院建设管理和闭环酒店管理工作,督促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开展工作,研究解决建设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有效保障了新区方舱医院正常运行。
  最后向大家汇报一下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市级医疗物资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轮换渠道不畅通。市物流储备集团目前储存的市级医疗物资采购时间多数为2020年,已经陆续接近有效期,亟需对现库存物资进行有效轮换。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委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是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和各医疗机构的协调配合,按照《延安市市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储备轮换办法,建立健全质量更新常态化轮换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物资存储效能。二是针对疫情防控变化情况,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要及时盘点市县级储备库存,进一步量化、细化各类物资的储备规模、品种,及时去旧换新、补充重点物资储备、优化储备品目,确保关键时刻各类物资能够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
  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党晓东提问:去年12月份疫情实施“乙类乙管”后,短时间内大量群众感染,我市也一度面临就医资源紧张的局面,有些地方部分医疗机构甚至出现“一药难求、一床难求”的情况。今后如果再次发生类似情况,我市医疗救治能力是否有保障?在完善我市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能力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卫健委主任胡生凡回答:去年新冠疫情由“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的过渡期间,我市短期内出现了发热门诊、急诊、住院病床的诊疗需求供需矛盾,为此,我们重点采取了四项措施来保障诊疗需求。
  一是坚持高位指挥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调度,多次深入一线现场解决有关问题,分管领导紧盯问题短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所属医疗机构全面动员、全线出战、全力以赴收治患者,市疫情防控办公室实行每日会商调度、每日研判分析、24小时动态跟进,制定医疗资源扩容建设、分级诊疗工作流程、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等工作方案,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快速、科学、有序落实各项措施。
  二是统筹医疗救治资源管理。实行“全市一盘棋”和医疗资源“一体化”调度。加强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全市54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立发热门诊,171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发热诊室,实现了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向新冠阳性患者开放收治,科学设置了阳性诊疗区、阴性诊疗区和缓冲区,划定了独立的手术间、检查室、血透专用区等用于阳性患者的手术、检查及治疗,并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分区、扩充区域、增加诊间,确保满足救治需要。加强资源统筹调配,提高谋划,积极应对感染高峰,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开辟急诊“绿色通道”等方式,切实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实现了各类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三是强化分级分类诊疗。构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分级救治体系,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划定负责片区,通过优化上下转诊流程、强化区域对口支援、开展基层巡回和驻点指导、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方式,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构建以120急救为基础的应急转运体系,大力扩充院前急救转运能力,全市共出动326辆救护车参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及时转运、收治。构建以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分类指导体系,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牵头医院下沉带教等多种方式,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掌握新冠重点人群分级分类诊疗方法,指导轻症患者居家康复治疗,及时转诊高龄合并基础性疾病等重症风险人员。
  四是紧盯急危重症救治。2022年12月7日起,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逐日增加,各医疗机构收治压力剧增,其中重症患者占比也逐渐增大。市本级紧急调拨重症资源扩充专项资金,为市级医疗机构扩容重症床位,增加重症设备,配备重症医生和护士。各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加强呼吸机,监护仪、经鼻高流量呼吸治疗仪等重症医学设备采购调配,整合医院所有住院科室,扩增有效急救单元,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这次疫情医疗救治过程中,也暴露出来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还存在医疗资源准备不足、救治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半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在总结,从这场危机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为此我们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完善,提升能力:
  一是持续完善医疗资源建设,提高重症救治能力。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全力推进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确保年底前投用,继续为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做好设备设施维护。加强市县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建设,配足配齐重症床位和医疗人员力量,做到综合ICU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
  二是持续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高转诊能力。依托医联体做好分级诊疗,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密切监测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指导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对有重症风险的人群进行转诊或直接到相应医院接受治疗。
  三是持续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提高调度能力。动态监测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当救治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由医疗机构发出预警信息,通过区域协同机制,启动应急响应,调集医疗力量增援,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四是持续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综合救治能力。集中优质医疗资源组建市级常规医疗队,调整成立由呼吸、心血管、脑血管、重症、急诊、妇产科、儿科等专业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负责全市病例治疗指导、危重症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中医药辨证施治等工作。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对全市医务人员进行新冠、猴痘等传染性疾病诊治的培训,确保科学规范开展各类传染病救治。
  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晓茹提问: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等特殊场所发生传染病易造成群体性感染事件,且重症发病率高。请问我市是如何强化管理,落实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在保障这些特殊人群医疗服务,畅通就医渠道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民政局局长何树德回答: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供养人员大多为老弱病残幼,身体素质差、抵抗能力弱,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坚持“严人一等、先人一步”的防控理念,外防输入、内优管理,用心用情构筑了“一老一小”服务机构疾病防控的安全屏障。
  (一)以防为主把关口。我局督促指导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从源头把好疾病预防控制“三大关口”。一是看好门。各机构对外来人员和物品,均严格执行登记管理制度;对新入住对象,均要求提交近期详细的体检报告,并全面评估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确保“零输入”。二是管好人。各机构全面落实卫生管理和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开窗通风和环境消杀,定期为服务对象量体测温、洗衣洗澡,具备条件的机构每年为服务对象进行全面体检,确保“零感染”。三是干实事。督促各机构广泛开展传染病预防宣传,提高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吸收三年抗疫经验,动态储备一定的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医疗物资;建立工作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常备不懈,做到有备无患。
  (二)健全机制优监管。为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或公共卫生事件,我局指导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定期研判机制。市、县两级定期分析研判传染病流行形势,指导民政服务机构做好防控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建立传染病报告机制。所有民政机构均全年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要求一旦出现感染,第一时间报告情况。在新冠疫情流行严重时,全市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随时掌握动态,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调度指挥机制。始终以严于社会面的要求做好民政机构防控工作,适时实行封闭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机构内感染风险。在疫情大流行时,汇集各部门力量共同抓好防控工作。如刚实行“乙类乙管”后,成立了由民政牵头,卫健、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参与的民政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通过细化方案、分区管理、强化监管等措施,保障了机构内服务对象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医养结合强支撑。在卫健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三个层面”推进医养结合,提升民政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一是日常服务方面,全市40家正常运营的“一老一小”机构中,有18家内设医务室,37家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4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化医养服务。二是看病就医方面,所有“一老一小”机构均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医疗协作关系,明确转诊、急症绿色通道及转运方式,优先保障民政机构服务对象入院就医。三是疫苗接种方面,按照“能接尽接”的原则,及时为机构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和儿童接种疫苗,有力增强抗病能力。
   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军提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被视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紧缺,需要人社、编制等多部门通力解决,请问我市在解决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紧缺、队伍不稳、专业人才难招聘等问题上,有什么设想和措施?做了哪些工作?
  市人社局局长刘涛回答:人社局围绕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加密开展事业单位人事招聘、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落实职称评审倾斜政策等举措,着力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为守护公众健康积极贡献人社力量。
  第一,加大基层人才招引工作力度。
  我们围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卫健部门、各县区招引人才意见,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招引中的行业优势和主体作用,认真落实落实艰苦边远县“三放宽一允许”政策,放宽事业单位招聘岗位设置条件,积极推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招三引”新模式,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为主要方式,主动进驻校园引进高校优秀人才、面向基层教育医疗卫生行业引进急需人才、围绕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紧缺人才,基层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以来,共开展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校园招聘、特岗全科医生招聘、国家免费医学生招聘等涉及基层卫生系统的人才招聘14次,其中:人社部门组织招聘4次,充分授权委托市卫健部门、各县区招聘10次。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招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1人。
  第二,优化基层人才人事政策支持。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用工作,125名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现了等级晋升;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25条措施》,制定了提高重点岗位结构比例、加强高层次人才岗位支持、放宽特殊人才岗位范围等有力措施,为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成长成才提供政策支撑。 积极主动与省人社厅、无锡市沟通对接,搭建专业技术能力深造平台,2022年以来共选派县区54名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赴江苏学习深造,提升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能水平。认真落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福利待遇,核准发放医疗卫生机构新冠患者救治等工作补助;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个允许”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自行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给予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奖励,为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提供优厚待遇保障。同时,严格执行新招聘人员基层服务年限等规定,积极稳定新招聘人员队伍。
  第三,放宽基层人才职称评审条件。
  认真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乡镇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给予参与新冠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倾斜,享受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提前一年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免于专业实践能力考核、业绩成绩20%加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基层的工作热情。2022年以来,全市卫生系列初、中级职称考试通过2544人,高级职称评审通过504人。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扎实开展基层人才队伍调研,深入了解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积极构建人才引、育、评、用、留全过程服务体系。二是加大人才招引工作力度,近期将陆续开展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校园招聘等工作,用足用活人事招聘政策,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招聘岗位学历条件进一步放宽至大专学历,吸引更多卫生专业人员扎根基层。三是健全完善人事管理倾斜政策,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服务、评聘矛盾、岗位比例设置、工资福利等方面存在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人事管理政策,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待遇水平,畅通基层人才发展通道。四是认真落实职称评审优惠政策,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落实落细基层卫健部门人才职称评审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八、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亚玲提问:近年来我市部分人畜共患传染病源头防控保障不到位,特别是布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高位运行,近四年均在1%以上,远高于国家0.5%的控制线水平。当前,在市县乡机构改革后的畜牧兽医系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下,我市将如何落实好畜间布病防控措施,进一步遏制布病高发势头,处理好羊子等动物养殖疾病防控与发展畜牧产业的关系?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闫建华回答:动物疫病防控事关重要畜产品有效供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布病是我市重点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较高。2019年至2022年全市畜间布病羊子平均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06%、1.04%、1.73%、1.19%。2020年至2023年8月份全市人间布病人数分别为87人、209人、354人、244人。
  主要原因:一是畜禽养殖规模稳步扩大。2022年末,全市畜禽养殖场户达到8.92万个,其中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965个。饲料羊达到104.4万只,牛饲养量达到9.16万头。养殖规模的扩大,使布病的发生率会随之升高。
  二是养殖户及相关人员防护意识淡薄。缺乏布病防治知识,存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有时不打防疫针也没发病,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饲养人员养殖过程中和接羔期间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感染发病。吃羊肉或喝羊奶没有充分加热导致感染。
  三是防疫检疫不到位。有的村民及养殖户购买羊只贪图便宜,买入时没有索要检疫凭证,买回的羊只也未向畜牧部门申报检疫,自己得病后又很快将羊子卖给羊贩子,还隐瞒羊子去向,使传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畜牧部门实行主动报检,没有强制检疫执法权,检疫采取抽检,造成漏检。
  四是管理机制不顺。机构改革后,个别县(市、区)检疫、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动物卫生监督等职能承担的机构不统一,职责落实不到位。全市114个镇(乡、街道办)保留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占64%,并入农业经济综合服务站的占36%。动物疫控防疫人员配备不强,经费保障不足,有的县区年防疫经费只有两三万元,村级防疫员年补助只有几百元,业务人员兽医卫生津贴和下乡差费不到位等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下一步工作措施:针对布病发病率升高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及时制定了《延安市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行动方案对布病防控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都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布病传播风险,不断降低流行率,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区)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和乡镇政府要将强制免疫与检疫监督、疫情报告与处置等动物防疫职责任务落到具体人员,避免职责悬空、任务落空。
  二是强化监测预警和调运监管。科学制定布病监测方案,明确抽样方法、抽样数量和监测频次等。坚持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开展自主监测。公开布病疫情举报电话,建立布病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对调入牛羊、高流产率畜群以及其他可疑情况,全面采样监测,对阳性场群,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全群跟踪监测,对卫生健康部门通报的每一例人间病例,积极做好畜间布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查明传播路径和相关风险因素,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全面实施畜禽运输车辆和人员备案制度,严格落实动物指定通道制度,切实加强活畜跨区域调运监管,坚决防止畜间布病跨区域传播。
  三是强化免疫、检疫、处置和消毒等综合措施。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要求,实施分区域、分畜种的布病强制免疫策略,强化备案管理,健全免疫档案,加强重点区域和场户免疫情况监督抽检和免疫效果评价,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对确诊的病畜和阳性畜进行扑杀,并按规定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病畜污染的圈舍、集中放牧区域、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等进行规范消毒。
  四是加强要素保障。积极引进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方式,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按照《动物防疫法》要求,市县两级要将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净化、消杀,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监督管理等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资金支持,配足县乡动物免疫检疫设施设备。
  五是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布病危害、防控政策和措施宣传培训,普及布病防治知识,引导养殖场户健康养殖,提高社会对布病的认知水平和公众自我防范意识。对从事牲畜养殖、贩运、屠宰等环节的工作人员和从事布病防疫的兽医等职业人群,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强化防范意识,严防人员感染。对消费群体,倡导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不食用未加热熟化的牛羊肉,不饮用未消毒杀菌的生鲜奶,有效降低布病发病率,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怀金提问: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的前提,我市在建设高质量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市卫健委主任胡生凡回答:早发现,就是把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先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高效的传染病预警预报体系,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和准确度,把握最佳时机,争取战略主动。这两年在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传染病直报网络监测。依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市建成了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为网底,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传染病监测报告体系,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均为100%。
  二是完善传染病报送机制。制定了加强全市传染病信息报送工作规范,明确专人负责,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监测数据的报送、收集和管理机制,明确了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措施,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优化了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共享机制,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基本实现了协同预防。
  三是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构建以哨点医院为核心的监测网络,针对不同传染病特点,在全市设置呼吸、肠道等各类传染病监测哨点,全面开展结核、艾滋、布病、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特别针对新冠和流感疫情,我们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和子长市、黄陵县、宜川县、吴起县人民医院设立了流感/新冠监测哨点;在宝塔区、黄陵县和子长市开展了社区人群监测,及时监测动态跟踪发病情况;市疾控中心每周对符合要求的核酸样本进行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及时监测我市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强化对养老机构、学校、托幼机构、流动人口聚集地、农村地区、药店等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的监测,基本实现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响应,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形成合力,全市传染病“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体系已基本建成,传染病早期发现和应急响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四是加强传染病分析研判。全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科或相关职能科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每日按时网络报告本机构传染病就诊信息;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均加强了疫情监测专班力量,每天按时对传染病信息进行收集汇总,时刻关注新增病例变化趋势,每天进行分析研判,发现疫情风险及时预警,快速做出处置,做到关口前移,防止“火苗”变“火灾”。
  五是开展传染病培训演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全市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就传染病法律法规、防治知识、报告管理等进行分级、分层、分类培训,定期开展实战演练,不断提升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和早治疗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规范疫情信息收集、报告、监测的流程和制度,逐步建立以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可疑病例讨论报告、零售药店药品销售信息等为基础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优化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真正实现智慧化监测预警。
  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闫占飞提问: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结核病、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极易造成校园流行,近年来我市也处理了多起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请问我市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主要采取了哪些预防性措施?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是如何应对处置的?
  市教育局局长王文涛回答:全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866所,在校学生47.19万余名,教职工4.28万余名。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主要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有: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我们坚持“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的理念,从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出发,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的高度出发,从最大限度保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出发,严格遵照中央和省、市以及属地传染病防控要求,始终把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常抓不懈,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牢牢守住教育系统不发生规模性、聚集性疫情的底线。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县、校三级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安排部署学校传染病防控各阶段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接受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专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形成教育、卫生和学校、家庭、疾控机构“点对点”多方协作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学校传染病防控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夯实责任,明确任务,加强管理,推动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联合市卫健、疾控部门,指导全市中小学建立了传染病防控“两案九制”工作体系(即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师生晨午检制度、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应急接种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以健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促进学校传染病防控上台阶、提水平。
  四是紧盯关键环节。落实健康监测,不断完善全员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健康监测网络,每日掌握师生员工动态,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坚持密切追踪诊断结果和病情发展。抓好环境整治,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公寓、食堂、卫生间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经常性消毒消杀,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持续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组织防控演练,定期开展应对校园突发疫情的应急演练活动,全方位全链条模拟演练隔离、处置、转运、消杀等工作的实战流程,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切实提升校园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堂管理,严格执行食堂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索票索证、采买登记、贮存保管、定期消毒、饭菜留样等全过程管理;严把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入口关;严格落实饮用水安全监管,做好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保障物资场所,根据学校规模、季节特点、传染病流行情况,动态储备口罩、消毒液等防控必备物品,确保满足学校防控需要;各学校内部挖潜,统筹利用体育馆、图书馆、公寓等场所,建立足量、位置相对独立的校内隔离缓冲区。加强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按标准配齐专业人员,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做好防控知识普及、学生患病应急处置等工作。推进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应接早接,筑牢校园免疫屏障。开展健康教育,及时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最新防控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防控意识,营造科学防控的校园氛围。
  五是加强督导检查。坚持在开学等重点时间节点进行常规检查,根据季节特点和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时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现场督办处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尽快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消除隐患。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人和事坚决严肃追责问责。
  一旦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我们会严格对标《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积极妥善应对处置。
  一是启动应急机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了解核实病例情况并立即上报卫健、疾控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人员未到达前,根据情况对病例进行临时隔离,对其所在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专业人员到达后,全面配合卫健、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规范处置,及时开展转运、摸排、流调、检测和救治等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是加强校园管理。做好进校人员的身份核验、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工作,把控好所有进出校园通道,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园。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三是落实防控措施。科学设置师生入校、用餐、离校流程,做好师生健康监测,“一人一案”建立台账,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落实校园内公共区域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坚持每日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进行通风、保洁及消毒。
  四是加强教育引导。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QQ群、微信群等平台,采取发布通告、温馨提示、给师生一封信等形式,对防控政策措施进行宣传解读,及时发布预警提醒,推送防控知识,加强师生心理疏导,克服恐慌情绪。
  五是强化舆情监测。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持续做好涉疫敏感信息的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工作,尽最大努力解决师生因疫情防控带来的困难,坚决防止重大舆情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