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6日
渭华起义中的刘志丹
章世森
    ●渭华起义纪念馆内刘志丹雕像

  秦皇逞凶强,百姓横遭殃。
  老蒋欲称王,杀戮北伐将。
  旗上烈士血,遗志岂能忘。
  他日传捷报,祖国浴朝阳。
  1928年夏,刘志丹同唐澍、谢子长等人领导发动了著名的渭(南)华(县)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党在西北地区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刘志丹满腔悲愤地写下这首《高塘述怀》,诗中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残暴,抒发了继承先烈遗志、誓夺革命胜利的斗志豪情。作为主要组织者和重要领导者,刘志丹参加了渭华起义的全过程,为领导和发动这场起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的洪流涌入西北大地。在共产党人影响和帮助下,西北军阀冯玉祥率部策应北伐,于绥远五原举行誓师,接着挥师西进,破解西安之围。之后,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许多共产党人在其中担任重要岗位。中共陕西省委还创建了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当时,刘志丹就在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教官。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与仇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白色恐怖笼罩陕甘大地。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实行反共“清党”。他令共产党人史可轩率国民军联军政治保卫队和中山军事学校开赴河南前线待命,妄图伺机将其消灭。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史可轩率队开赴陕北,寻机建立革命根据地。途经富平县美原镇时,史可轩惨遭地方军阀杀害。之后,共产党人许权中接任总指挥。几经辗转,这支部队接受国民革命军南路军整编,编为新编第3旅,许权中任旅长。
  其时,渭南、华县一带土豪劣绅愈加猖狂起来,他们辞退了一批隐蔽在当地乐育高级小学的共产党员教师。这些党员后来进入宣化初级小学任教,并把学校改名为宣化高级小学,党的区委秘密机关就设立在此。
  1928年春,乐育、宣化两校同时开学,农会子弟纷纷进入宣化高小,乐育高小学生所剩无几。反动豪绅恼羞成怒,于2月28日下午,纠合一伙暴徒闯进宣化高小,砸坏校牌、损毁桌椅,驱走教员、殴打学生,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
  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激起师生和当地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中共渭南县委认为这不仅是两校之间的冲突,更是反动势力对革命势力的猖狂进攻。当天晚上,县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决定组织反击。29日黎明,当地农民、学生六七百人,手持木棍,高呼“打倒劣绅!”向占领学校的反动分子发起冲击,重新夺回宣化高小。
  一石激起千层浪,“宣化事件”发生后,陕西省政府公然宣布“二二九”群众革命斗争,“实属反革命之行动”。渭华地方当局派出大批军警,勾结地主豪绅,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少学校被封闭或解散。“宣化事件”揭开了渭华地区革命武装暴动的序幕,成为渭华起义的导火索。
  二
  八七会议后,中共陕西省委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农民斗争和军事运动等9项决议案,提出共产党员要“到国民党军队中去”,争取国民党军队起义、倒戈和哗变,以“借水养鱼”“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
  1928年1月,新编第3旅进驻陕西洛南。唐澍、刘志丹、谢子长、廉益民、吴浩然等陆续被派往该旅加强领导工作,刘志丹任司令部参谋主任。
  刘志丹等到部队后,立即着手进行组织整顿。他们首先肃清了部队内部的坏分子,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旧军官,提拔中山军事学校中的优秀党团员为基层领导。通过整顿,内部组织更加纯洁,官兵军政素质得到提高,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刘志丹率工作组深入驻地农村,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地农民协会得到恢复,大量革命干部和武装骨干成长起来。
  192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鉴于渭南、华县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决定首先在该地区举行武装起义,指示新编第3旅迅速开往渭华地区,配合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4月初,根据陕西省委《关于渭华暴动行动大纲》,中共陕东特委拟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加紧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随后,刘志丹、唐澍等率领新编第3旅部分队伍撤离了军阀混战的潼关前线,开往华县高塘,途经瓜坡镇时,部队宣布起义。起义部队在高塘与暴动成功的农民起义队伍会合。按照省委决定,队伍编为4个大队,改称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总司令,许权中任总顾问。
  为了庆祝西北工农革命军诞生,高塘镇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大会发布了刘志丹等署名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布告》,郑重宣告了工农革命军的性质和任务,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支持工农革命军的行动。
  此后,刘志丹与唐澍等领导和指挥着这支队伍,帮助农民群众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推动革命运动迅猛发展。工农革命军与渭华农民运动相结合,声势浩大的革命风暴席卷整个渭华地区,很快形成了以高塘、塔山为中心,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县、南靠秦岭北麓、北至豫陕大道,纵横约200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
  三
  渭华地处豫陕交通要道,北跨渭水,南接秦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扑灭这一武装革命烈火,调集重兵进行“围剿”。
  6月8日,刘志丹与唐澍等领导和指挥起义武装,在渭南塔山、华县高塘地区同敌重兵进行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敌人两次进攻。随后,刘志丹立即召开会议,深入分析敌我形势:“我们虽然已取得两次胜利,但仍处于敌军四面包围之中,敌军数十倍于我……我们如与敌人硬拼下去,势必粮尽弹绝,全军覆灭。我们应立即作转移到陕北的准备,到那里建立革命根据地。”
  19日,敌人调集3个师兵力,在地方反动民团配合下,分左中右三路向起义武装发动第3次大规模进攻。刘志丹、唐澍等指挥部队奋勇抗击,与敌展开浴血奋战。血战竟日,因寡不敌众,起义武装遭受重大损失。刘志丹下令部队向秦岭以南撤退。7月初,转移至洛南县两岔河、保安镇地区的工农革命军,遭到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的袭击,大部被打散,唐澍壮烈牺牲。随后,刘志丹参加了中共陕东特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他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总结起义失败的教训。他果断决定暂时收起红旗,将部队交由许权中率领。许权中率部开赴河南邓县时,被地主武装包围,惨遭失败。刘志丹、谢子长等冒险潜回西安,向省委汇报渭华起义的情况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而后北上陕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造成了一定的革命声势,犹如一把尖刀刺向敌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革命斗志。渭华起义让刘志丹深刻认识到枪杆子和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他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后来,刘志丹等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创建了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将星星之火燃遍西北大地。这块红色沃土也发展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和八路军三大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