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7日
努力实现果业更强果农更富果乡更美
——我市加快创建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 延安苹果红了
    ● 苹果香满园
    ● 集中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记者王垠山孙艳艳
  金秋时节,陕北的天空愈加湛蓝,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惹人喜爱,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的脸庞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苹果是延安农业的第一优势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331.7万亩、产量432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延安226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这串数字,是延安苹果种植的概况,也蕴含着延安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密码。
  最合适的产业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安塞区南沟村考察时表示,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延安的确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方面,位于北纬35°21′~37°31′的延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苹果最佳优生区,这里的日照、降雨量、海拔等条件符合苹果生长的7项指标要求,丰富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天然场所”。
  “地利”方面,延安属于黄土高原地带,黄土层厚度80~220米。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苹果优势产区之一。
  天时地利,贵在人和。“解决温饱后,延安人民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希望通过选择一个适合当地的产业富裕起来,而苹果产业正顺应了这一迫切意愿。”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从“种得多”到“种得好”,延安的苹果产业通过品种更新、肥水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做到了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齐头并进,在标准化生产中走向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在90公里外的宝塔区烟洞沟村,说不准什么叫“亩均论英雄”的马文昌,因亩均4.7万元的收入,成了当地实实在在的“亩均英雄”,亩均苹果收入2万至3万元。
  210国道旁,是洛川县交口河镇安善村果农李育宏的10亩“试验田”。这个“试验田”里,全部是不套袋苹果、高钙苹果,有“福布拉斯”“九月奇迹”“秦脆”等品种。
  谈起他的高钙苹果,李育宏坦言其秘诀是肥料。
  “三方复合肥、菌剂……”5年时间里,李育宏不断调整用肥比例,终于配出了适合高钙苹果的肥料。
  在洛川苹果试验站内,不同品种的苹果树有序排列。这里是国家级苹果选种场,占地面积160亩。
  “我们开展杂交育种,选育出‘秦脆’等苹果新品种,还进行芽变选种,比如‘延长红’是红富士的芽变,该品种正在吴起等北部县区试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洛川苹果试验站站长安贵阳,正与同事们选择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地“安家”。
  这个苹果“育儿所”里,有国内外700多个优良品种,已育成杂交后代万余个。
  育种的、栽培的,生产农机具、防雹网的,卖苹果和化肥的……在延安,一个苹果,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一颗小苹果,催生出了一个富民大产业。
  多年来,延安市立足自身优势,瞄准产业前沿,握紧“苹果产业”拳头,做精做优基地,补齐品牌短板,以“构建现代化全产业链”的“一点突破”,带来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要素完整的全新产业链条,让从黄土高原山坳坳“走出”的小苹果,不仅去了北上广,还香飘国外、遨游太空,让小苹果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扁担”。
  “经过多年发展,延安苹果产业在种植规模、持续效益、科技生产等各方面都已达到或接近‘天花板’,整体水平跃进全国领先行列,小苹果为全市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出重大贡献。创建全国苹果高质量先行区,我们有能力、有水平也有底气。”路树国说。
  最强大的产业
  今年5月10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支持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若干措施》,包含稳定核心产区种植规模、推进品种培优和苗木繁育、壮大果品加工业、打造苹果贸易集散地、培育知名品牌、推进三产融合、强化科技支撑、创新金融支持等12条支持措施,并明确了职能机构落实支持措施的责任分工。
  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目标,确定到2025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70万吨以上,鲜果产值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80亿元、600亿元,优果率达到85%。同时,通过提升生产水平、完善产业体系等各项举措,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苹果生产研发核心区、加工贸易集聚区、黄土高原苹果旱作节水集成示范区、金融支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苹果产业发展,多次赴县区调研果园管理、防灾减灾、果品加工销售等工作。市长严汉平多频次调研指导果业生产、产业链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分管领导召开会议对先行区建设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调研,各项工作正在高效有序开展。
  来到洛川国家苹果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处示范园,仔细观察,这些苹果树之间,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连接着每一个树根,滋养果树于无声之中。
  每2到3列苹果树的前面,都贴有一个红色的牌子。“瑞雪”“秋红嘎啦”“红科普”……每个牌子上都写着苹果品种名和品种简介。
  该中心负责人杨辉介绍说:“项目区涵盖了洛川县北部的6个乡镇,已建成1000亩核心矮化密植示范园和500亩世界苹果种质资源圃,还系统集成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技术,引领全县建成矮化果园14.6万亩,为示范带动洛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平台。”
  品种培育、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聪明”“智慧”的产后处理,让好苹果卖上好价钱。
  洛川青怡公司内,红彤彤的苹果经过分选机,不断运送到各条生产线上,然后进入包装箱。不远处的屏幕上,苹果大小、光泽、糖度等特征被区分得清清楚楚,犹如做“CT”。
  这条4.0数字化苹果分选线,日分选加工量可达200吨。在洛川,这样的智能选果线有36条。
  “智能选果线大大提高了分选效率和精准度,提升了苹果的商品化率,再配上漂亮的包装,真正让好苹果卖出了好价钱。”洛川县副县长张军旗说。
  实施苹果老园升级改造,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中指塬的苹果树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栽种的,存在树龄老化、密度大、光照通风不好、土地肥力不足等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全力推行每棵树施20斤农家肥、亩保留40株树、亩产值3万元的‘243’管理规范,全镇老园改造面积已达到4万亩。”富县羊泉镇副镇长梁红强说。
  “我们在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更多的果农、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全力守好苹果这个最好、最适合的产业。”富县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王延林说。
  种下苹果树简单,而长成“摇钱树”并不容易,防灾体系就要为果业高质量发展撑起“保护伞”。
  宜川县秋林镇冯家岭村村民强金平家有16亩果园,去年刚进入挂果期。为了有效降低因冰雹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强金平为16亩果园搭建了防雹网。“政府每亩给我补贴600元,节省了不少搭建成本。”
  宜川县有6条冰雹带,涉及12万亩果园,6万亩处于重灾区。“今年,市果业中心下达了7000亩的搭建任务,目前我们已经搭建完成1.6万亩。”县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海军说。
  今年,我市将果园防雹网建设确定为民生实事项目,全市下达5万亩防雹网建设任务。“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为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奠定产业基础。”市果业中心生产科科长刘光东说。
  把“苹果+”贯穿于先行区建设全过程,大力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人才队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搭建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会展交流“三大平台”,我市将以此为目标,聚焦果业现代化,以提高苹果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延链补链强链升链为路径,以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为支撑,让果业更强、果农更富、果乡更美,切实把延安打造成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最领先的产业
  走进洛川县交口河镇京兆村矮化密植果园内,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定直杆一望无际,一株株苹果树苗郁郁葱葱。
  京兆村矮化密植园是洛川县苹果产业集群一期项目果园改造示范点,也是交口河镇苹果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示范园2019年建园,面积522.3亩。
  “我有14亩果园,今年产业集群项目落户到我们村,我改造了7亩果园。在项目支持下,我省下了六七万元,另外7亩乔化园后期准备全部改造。”水渭村果农郝小军说。
  果园提升改造只是项目建设的缩影。为巩固和扩大苹果产业建设成果,洛川县从2021年起实施苹果产业集群一期项目,分3年完成,年均投资10亿元左右,建设内容包括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冷库改造、防灾体系建设等。
  洛川县苹果产业集群一期项目包括洛川县国家级苹果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洛川县鑫煜祥防雹网及防雹网自动收放支架项目等4个子项目。一期项目建成后,预计亩均产值3万元,年税收1870万元,带动就业约5.5万人。
  “通过项目建设把洛川打造成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为一体,凸显苹果高新科技研发贸易和物流枢纽、后处理及精深加工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优势特色的苹果产业集群。”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说。
  在洛川国家苹果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园内,栽植着一行行苹果树,果树上方搭建了防雹网,树根旁铺设了滴灌水管和黑色地布,地上种植着豆科植物三叶草保墒,翻犁后根部可为土壤提供氮肥和有机质。利用示范园的示范作用,洛川县逐渐向果农普及了防雹网建设、保墒地布铺设、矮砧苹果种植等技术,果农在示范园里学到了更新的种植技术。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为了深入加快人才培育,在全市果业行业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竞争氛围,带动全市果业人员技术水平全面提升,6月20日,市果业中心等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了果业“鸿雁”人才培育行动暨技术技能“鸿雁论讲”竞赛活动,评选出“圣地金剪”“圣地名讲”。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组织开展果业现场培训活动20余场次,培训1500人次以上;开展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4场次,点击量达300万次;全市开展线下培训3900场次、培训人员26万人次;县(市、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活动66场次,参与人数4061人。
  这只是我市凝心聚力、精准谋划创建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一个缩影。
  创建工作开始以来,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果业现代化,全市改造老园16.97万亩,落实美丽果园创建43个、高质高效园创建42个;推广旱地苹果无支架密植高效栽培“3332”模式12.3万亩,建成果园防雹网7.3万亩;繁育“洛川1号”“洛川2号”观察株1000株,建成品种筛选及砧穗组合试验的优系品种中试小区6个,实施品种改良1.3万亩;吴起楸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启动,完成野生楸子资源普查6041亩,繁育楸子苗62万株;金融支持苹果产业发展,推出“金苹果贷”“小微快贷”等金融新产品,上半年,发放苹果产业贷款73.75亿元;全市完成苹果保险50.6万亩,总保费5418.5万元,“保险+期货”预计总规模8万亩4500万元等,创建先行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目前,我市围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广普及苹果标准化关键技术,装备智能选果线,建设苹果仓储运输冷链体系,培育壮大果业龙头企业,打造“延安苹果”“洛川苹果”两大全国著名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路树国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全产业链建设为基本路径,实施“五大工程”,构建“四大体系”,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价值链,提高苹果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筑强产业兴旺基础,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