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7日
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婚姻家庭建设
谭亮亮张饶莘
  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不良风气盛行,天价彩礼、因婚返贫、离婚率上升、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缺失等问题亟需解决。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乡村婚姻家庭建设是推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延安精神中蕴含着“家国情怀”“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家庭和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思想文化资源,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婚姻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与延安时期的乡村婚姻家庭建设
  以往谈论延安精神的话语空间基本上都是在公共领域,似乎延安精神与相对私人的婚姻家庭领域没有多大关系。本文认为,延安时期,党在引领乡村婚姻家庭建设的实践中彰显了延安精神。首先,党在各抗日根据地以改革婚姻家庭为突破口,高举妇女解放旗帜,打破陈规旧俗,重塑两性关系,引导妇女和男性农民团结一道参与革命,着力将封建家长制家庭改造成民主的革命家庭,这即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妇女干部是推动乡村婚姻家庭建设的骨干,她们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1941年6月,中央妇委全面调查和整顿妇女工作中存在的“三风”问题,批评一些妇女干部浮于上层脱离群众。9月,中央妇委联合西北局组建妇女生活调查团,毛泽东应邀发表了《关于农村调查》的重要演说,妇女干部深得教诲,在实际工作中转变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帮助妇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再次,乡村妇女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英雄马杏儿的故事家喻户晓;子长瓦市的阎桂芳不仅“不靠汉子吃饭”,自纺自织建立家务,而且“经常劝说丈夫改好”。最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农民实现了“人财两旺”。1942年,劳动英雄将边区农民苦于“婆姨生娃娃养不活”的事情反映给了毛主席,他表示,“要好好研究,请卫生部门解决一下”,让群众实现“人财两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5年年底,边区农村已开办新法接生训练班64处,培训和改造826人,73%的地区已开始采用新法接生,妇婴死亡率大大降低。
  二、新时代乡村婚姻家庭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乡村婚俗中,女方父母收取“彩礼”,准新娘向男方索取财物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背离了“男女平等”的现代精神。当前,陕北农村男子在迎娶妻子的过程中,除要向女方父母赠送“彩礼”之外,还要支出看家钱、三金或五金首饰钱、衣服钱、倒酒钱、照相钱、零花钱、压(撒)箱钱、离娘钱、改口费、认亲钱、婚宴钱、购房购车钱,等等。单“彩礼”一项,通常是66000元或者88000元,除去购房购车之外,当前陕北农村男子娶妻的花销少说都在20万元左右。家境不太富裕的男子一般很难负担起这笔花销,人们发现一些大学毕业生却“打了光棍儿”。这足以说明农村贫穷男子娶妻难,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激化阶层矛盾和引发性犯罪等严重社会问题。对于已婚家庭,婚前的彩礼问题会给婚后的幸福生活埋下隐患。以婆媳关系为例,许多新媳妇不想婆婆干预自己的生活,但是婆婆却是这桩婚姻的实际投资人,她非常担心儿媳花钱大手大脚;再者,儿媳过门后,婆婆希望她尽早生育,一来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二来可以巩固婚姻,反观儿媳却还想过“二人世界”。婆媳矛盾若处理不善,将来的老人赡养便成问题。夫妻之间也会有矛盾:妻子婚后希望有自己的事业,要求丈夫替自己多分担些家务,丈夫却认为婚前已经给女方支付了高额彩礼,操持家务便是妻子理所应当的分内事,因此,一些妇女因丈夫的表现而感到失落,而丈夫一旦陷入经济困难便会抱怨婚前女方索要彩礼太多,对岳父岳母颇有微词,也会迁怒于妻子,严重影响夫妻感情,甚至引起婚姻解体,导致子女抚养和老人赡养失去保障。
  三、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婚姻家庭建设
  (一)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婚俗改革
  透视乡村落后婚俗,其本质在于乡村精神文明落后于物质文明,爱情的纯洁性在金钱面前略显暗淡。因此,以延安精神为引领重构新时代乡村婚姻观是推进婚俗改革的关键。首先,弘扬延安精神中坚持“男女平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元素,批判贬低妇女或妇女自降身价坐享其成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农民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其次,加强政策引导,彰显延安精神。省级权力机关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农村婚俗改革有据可循;乡镇一级政府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引导村民制定详细、合理、可行的乡规民约,将延安精神融入其中;在实施层面,婚俗改革要与民政优抚、经济帮扶等惠农政策挂钩,引导农民在婚嫁习俗方面奉行节俭。最后,挖掘承载延安精神的婚姻故事,讲好故事,把故事讲遍广阔的乡村大地。
  (二)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家庭的政治建设
  一些人将婚姻和生育看作单纯的私事,与国家和社会无关。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他们选择只同居不结婚,不愿生育子女。其实,婚姻和生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个人私事,而是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需要专门的婚姻家庭制度予以规范和引导。因此,家庭建设事关国家政治,或者说私人家庭的建设具有政治的维度。延安时期,乡村家庭建设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农民家庭是支援革命的基础和堡垒。当前,宣传、民政、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引领新时代乡村家庭建设要有政治思维,从政治维度推进乡村家庭建设。首先,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对家庭暴力零容忍,在家庭领域消除各种形式的性别压迫;其次,在尊重个人正当权益的基础上引导家庭成员认识到个体的婚姻和生育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引导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三)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家庭的经济建设
  乡村居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家庭和睦才能搞好家庭经济建设。延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大力提倡将民主精神贯穿到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保障妇女在家中有发言权和经济收入的自主支配权。新举措宣传和实验之后,农民的家庭观念起了新变化,“家中的大小事情总是经过大家商量才做”。农民家庭的人际关系经过民主改革,家庭成员心情舒畅,妇女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激发了她们的生产热情。如今,一些妇女仍然持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对家庭经济建设不过问。其实,她们起先都曾想为家庭的经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无奈她们的想法、建议和成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信心和抱负。因此,新时代的乡村家庭经济建设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引导男性尊重妇女的想法和事业,鼓励妇女投入家庭经济建设,聚合全家力量发展家庭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四)用延安精神引领新时代乡村家庭的文化建设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年代孕育形成的红色家风家教弥足珍贵。当今社会,我们鼓励人民群众发家致富,享受生活,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根据地模范家庭的共同特点是民主、团结、和睦、节约,所有模范家庭的建设都离不开全家上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在新时代,各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大富大贵者不应浮夸奢靡,贫困潦倒者不宜自暴自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才是正确的选择。为今之计,大众传媒在呈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之时,应该让大众知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奋斗历程,而不单是晒一晒幸福,要让人们多品味一点奋斗的滋味,少炫耀一点光鲜亮丽,培育出具有延安精神气息的家庭文化,让延安精神在千家万户中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