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8日
庭院“方寸地”增收“致富园”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李炳延夫妇正在晾晒凉粉干
  凌晨4点,李炳延夫妇像往常一样又开始忙活起来,连日的阴雨天刚刚放晴,很多顾客就下了凉粉干订单,要赶时间做出来。
  今年59岁的李炳延老两口家住富县鄜城街道监军台村,在他们的小院里已经做了多年凉粉干,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
  浸泡荞麦糁,粉碎成粉,过滤去渣,上锅搅拌,放盘冷却,成型切片,平铺晾晒……一整套细致繁琐的工序下来,才有了晶莹剔透、爽滑劲道的凉粉干。
  上午9点多,晨雾散去,他们开始了最后一道环节——晾晒。
  “晒是最后一步,雾气重、天阴下雨都不行,只能等天晴了,对天气的要求很高。”李炳延和老伴儿仔细地、一片片地翻晒着。
  李炳延算了一笔账,1斤荞麦糁5元,能做出5斤凉粉、7两凉粉干,凉粉干零售价20元/斤,纯利润就有5元/斤。
  李炳延夫妇每年从3月初到10月份都在做凉粉干,偶尔还会做些蒸馍、软馍、油糕、豆豉等特色杂粮小吃,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余元。
  今年,乘着富县发展“庭院经济”的东风,李炳延家的房前屋后更加整洁美观,操作间明厨亮灶更加规范卫生,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稳定、优质的客源。
  三间操作间,一间库房,一个柴火灶,一方案板,几台设备,夫妻二人,就在这里干起热火朝天的庭院经济产业。
  “咱村在城郊,离城近,交通方便,家里种点菜、蒸个馍啥的,很快就能到县城去卖。”监军台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宁说,“两口子就能经营,房子是自家院子,时间上自己能安排,人力、投资、时间上都很适合咱们农民,所以要鼓励村民们好好发展庭院经济。”
  在监军台村,经营庭院经济的家庭有52户,占到全村的四分之一,他们经营着食品加工、电焊汽修、种植养殖等多种行业,每户年均收入3万~4万元。
  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庭院经济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在富县农村逐渐成为“新潮流”。
  房前屋后,果树环绕,稻香鱼肥,牛唱羊和,户户有项目,家家有收益。如今,庭院经济初见成效,成为富县乡村振兴的“新抓手”。
  今年以来,富县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协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充分利用庭院闲置资源和空间,推动庭院经济与群众增收深度融合,使农村“方寸地”变成群众“致富园”。
  “我们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富县财政衔接资金支持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奖补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庭院经济发展划定目标、找准路径、提供支持,通过财政衔接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支持有条件、有优势的村户先行试点,发展庭院经济。”富县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孔选平说。
  如今,富县立足镇村资源禀赋,已形成了以张村驿镇中蜂为代表的庭院特色养殖,以北道德乡东村樱桃为代表的庭院特色种植,以鄜城街道监军台村凉粉干、交道便民服务中心桐村豆腐坊为代表的庭院特色加工,以直罗镇胡家坡村、茶坊街道洛阳社区为代表的庭院服务业,庭院经济实现了多点开花、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庭院经济1166户,其中一般户702户、脱贫户430户、监测户34户;发展种植类254户、养殖类948户、手工类30户、休闲餐饮类20户、生产生活服务类103户。除此之外,富县还探索出“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中蜂养殖336户、畜禽养殖230户、凉粉干加工作坊21户、小型冷库22个、农资经销2个、乡村旅游项目3个,发挥企业、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延伸庭院经济产业链、销售链和价值链,推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