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6日
幸福光景日日新
记者 杨晓翔 刘小艳 张鑫 实习记者 李汶涛
  64岁的南沟村村民刘润喜觉得,日子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舒坦:2022年种苹果纯收入近20万元,平时夫妻二人还能在村上打工挣钱,村里还有分红……
  “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2022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下火车就乘车来到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
  在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乡音里,深深的挂念中,陕北人民的生活彻底好起来了。
   收入越来越高
  深秋的陕北,满是丰收的景象。天刚蒙蒙亮,刘润喜和妻子早早起床来到自家苹果园,开始铺设反光膜。“苹果这几天就红了,所以得抓紧。”刘润喜的言语里满是干劲。
  前几年,刘润喜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却成了产业大户,11亩苹果每年收入10多万元,还入股了村里的停车场和集体果园,每年都分红。
  南沟村过去由于道路、通信不畅,经济发展滞后,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曾有人这样调侃,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
  近年来,南沟村扎实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盘活流转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养殖业等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2022年的近2万元。
  在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拉家常。提到“八大碗”,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八大碗’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现在大家都能吃到了,说明你们吃得好了,过得好了。”
  陕北“八大碗”以肉食为主,是过去生活艰难的岁月里,陕北农村宴客的最好款待,一般用于婚丧嫁娶等重要宴席,光景好的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八碗”。即使到了现在,陕北许多地方还把参加新婚宴席称为“吃八碗”。
  陕北人曾梦寐以求的“吃八碗”,是当年贫困日子的缩影。过去陕北生活的艰难,给总书记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深情地回忆,当地老百姓经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正月里吃年饭,“宁穷一年不穷一日”嘛,但到三四月就没饭吃了。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唯一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当地人谁见了,只要有一口干粮,都掰一半给人家。当时,要饭现象是普遍的,有的大队还给出去要饭开证明。
  如今,从“吃饱肚子”,到吃上“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那些当年乡亲们遥不可及的“天堂的标准”“下辈子的愿望”早已成了普通人家过的平平常常的日子。
  “以前种地攒不下多少钱,光能‘顾住嘴’,基本上是种什么吃什么。现在我们收入高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说话间,到了晌午饭点,在妻子的呼唤中,刘润喜端起一大碗烩菜,笑嘻嘻地说:“我就爱吃个肉,以前舍不得吃,现在天天吃。”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
  “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一直是总书记深深的牵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老区推进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延安用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延川、延长、宜川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62万户20.5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老区人民开启了小康路上的新生活。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7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853元。
  日子越过越甜
  在距离南沟村100多公里外的延川县延水关村中塬村,高宗锋和刘彩云夫妇把刚刨回来的小蒜洗干净,切成小块和辣椒拌起来,放在一边备用。“现在生活好了,顿顿能吃肉,有时候还就想吃一口这野菜。”刘彩云说:“今天做豆角烩肉,配点小蒜,味儿美又解腻。”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北与老乡亲切交流时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现在的光景没得说,我们家有近20亩苹果,还种些杂果,一年收入十来万不成问题。”高宗锋说:“家里两个冰箱都装得满满的,想吃啥就吃啥,自来水接到了家里,路硬化到了院门口,比城里生活都好。”
  这样的好日子,高宗锋做梦都没想到。“前几年,我得了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成了贫困户,现在不仅脱了贫,还有了可靠的产业。”
  中塬行政村辖5个自然村,共有283户802人,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现有果园2200亩,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还不够,还得越过越‘甜’。不能光提升物质文明,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才算真正做到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书记高立首说,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就医困难等养老问题,减轻外出打拼子女的顾虑和牵挂,中塬村于2022年建成金秋中塬“幸福院”并投入使用。
  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塬村的秧歌队在村里“闹”了起来,喜庆的气氛溢满整个村庄。
  “我们现在吃穿不愁,日子好过了,还是要有点精神文化享受才更有滋味!”忙罢的村民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打着牌、拉着话。
  近年来,中塬村“两委”组织党员带头组建了老秧歌队,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闹秧歌、转九曲已成为中塬村的“新村俗”。
  “现在我们村里,年轻人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高立首说,“传统文化活起来了,乡亲们的心劲起来了,人人有了精气神,户户有了自信心,村民们从催一催动一动到主动谋产业想致富。”
  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温暖、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言也谆谆、情也深深。总书记的关爱是巨大的鼓舞,是有力的鞭策。如今的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好、心气儿更足、获得感更多。
  深秋,乡亲们忙碌不得闲,一年的努力都将在这个季节得到回报。一直到天摸黑,才舍得躺在床上歇息。
  入夜,苹果的香甜从田间袭来。刘润喜不禁感叹:“我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记者手记
  幸福,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在延安,幸福光景的样子,写在人民的脸上。
  提起延安,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勤劳的人们早已找到了致富之门的“金钥匙”,端上了“金饭碗”。
  如今的延安不仅脱了贫,还逐步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林下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致富产业齐头并进,老百姓增收路子更广、生活更美。
  从产业兴旺到百姓腰包变鼓,从摆脱贫困、全面小康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孕育着勃勃生机的黄土地,在新时代铺开一幅更加绚丽的画卷。
  沿着山塬沟峁走一圈,老百姓人人精神饱满,脸上笑意盈盈,言语间满是希望和干劲。这就是过好日子的关键。
  延安始终牢记“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的生活”的谆谆教导,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创业本色,激发脱贫群众“主动干”、帮扶干部“主动帮”,干群携手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牢记嘱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延安人民的日子会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