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6日
全链条升级,走好“特”“优”之路
——我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发展纪实
  记者 刘彦 王冬 高京京 呼延远方
  今年8月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公布首批77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延安市黄龙县三岔镇(苹果)、宝塔区甘谷驿镇(红薯)、延长县交口镇(苹果)、安塞区高桥镇(设施蔬菜)名列其中。
  近年来,延安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先后争取到了6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稳步实施,建成了一批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
   看苹果红遍
  金秋时节,恰是苹果成熟时。在延长县交口镇洋仙坪村的苹果园内,红红的苹果缀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享受丰收的喜悦。
  “我家总共种了20亩苹果,果子长得个大色红,一斤能卖到4块左右,效益非常可观。”洋仙坪村果农刘文兴一边忙着采摘苹果,一边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
  交口镇苹果品质的不断提升,得益于近年来延长县持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灌溉系统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稳步提升苹果产业现代化水平,使苹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我们积极引导果农挖防冻坑、搭建防雹网,在果树间伐、枝组调整、花果管理、果树施肥等方面,大力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助力果农提高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延长县果业中心技术指导员焦成宏说。
  延长县交口镇党委书记李东安说,交口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既是肯定也是鼓励。下一步,交口镇将加大苹果产业建设力度,要在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和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争取苹果醋、苹果脆片、苹果酒等深加工项目,持续延伸苹果产业链条。
  这几天,黄龙县三岔镇四条梁村的苹果销售正热。果农米涛家的苹果刚从树上摘下,就被外地客商直接运走。
  “今年苹果价格好,园子里早熟富士套了6万袋,能卖七八万元,晚熟富士量也挺大的,这一年收成非常理想。”米涛很开心。
  果商张亮在延安收苹果已经6个年头了。“延安苹果个大皮红,咬一口又脆又甜,好吃好卖。”张亮说,光早熟苹果,他就收了100多万斤,还要继续收晚熟苹果,把延安的好苹果卖到全国各地。
  今年以来,黄龙县三岔镇积极组织苹果合作社、果农、果商进行产销对接,果品销售电商化、多元化,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提高苹果附加值,增加村集体经济,助推果农增收。
  “下一步,我们要更加做精做细做好全镇苹果管理培训工作,让果农种植管理技术更高,让苹果品质更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黄龙县三岔镇主任科员李志宏说。
   食四季鲜蔬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安塞区高桥镇北宋塔循环农业示范园,一座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在秋日暖阳下错落有致、熠熠生辉。
  大棚种植户曹辽原就是高桥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的受惠人之一。自2021年种大棚以来,他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种两棚香瓜,一年来回倒能种三茬,一年下来少说收入十四五万元。”曹辽原说,自打开始种大棚,家里每年就有了稳定的活计、牢靠的收入,心里踏实着呢。
  自2021年以来,高桥镇以创建主导产业突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坚持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利的区位优势、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标准打造陕西知名的黄土高原设施蔬菜保供生产基地。
  近两年,高桥镇实施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延伸蔬菜产业链融合发展,在魏塔、北宋塔、徐清、宋庄、闫桥等村新建大棚278座,在南沟、高桥、闫桥等村建成2300吨保鲜库、选果菜设备2套,建设蔬菜展厅及电子商务中心1处。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工程,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两品一标”蔬菜认证、建设资源化利用中心1处。同时,大力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已完成培育区级专业合作社5个、区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
  安塞区高桥镇一级主任科员武文雄说,截至目前,高桥镇共发展大棚4600座,初步形成了川道反季节水果、山地设施蔬菜的产业格局,2022年全镇设施农业产值达到了4.6亿元。
  “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全镇菜农的培训,提高种植技术,通过引进蔬菜与包装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武文雄说。
   享红薯甘甜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快速增收的有力抓手。
  在宝塔区甘谷驿镇唐坪村,200多亩富硒红薯喜获丰收。红薯种植户刘明胜和村民们忙着拔藤、刨土、捡拾红薯,一派喜悦繁忙景象。
  富硒红薯便于运输储存,价格也比较稳定。甘谷驿镇积极培育特色红薯产业,加速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唐坪村村民贺彩连正在红薯地里忙着拾捡红薯,她就是宝塔区兴民种养殖农民合作社的务工者之一。“从春到秋,从种到收,我一直在这里打工,一天挣140元,收入比较稳定。”对这份能挣钱又能兼顾家庭的工作,贺彩连十分满意。
  宝塔区兴民种养殖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唐亮说,不光是他们自己村,还有周边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都在合作社打工,不用出去揽工,收入也能有保障。“这次甘谷驿镇以红薯产业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发展红薯产业的信心。接下来,我们不光要好好种红薯卖红薯,还要进一步在红薯产业深加工上做文章,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唐亮说。
  近年来,宝塔区甘谷驿镇积极推动红薯种植向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发展集约化、产品生态化、销售品牌化建设,建成高标准红薯种植园区6个、红薯储存库36个,不断延伸红薯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带动群众全产业链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强镇。我市4个乡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这份含金量颇高的“成绩单”背后,承载着荣誉和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乡镇,其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占到全镇农业产值的70%以上,有力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及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闫建华说,下一步,全市将对已通过认定的产业强镇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更多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走好延安农业发展“特”“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