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8日
延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运行以来
52种300余只野生动物被救助
  本报讯(记者 孙艳艳 王冬)“延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10月26日,在“全面深化‘三个年’活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之市林业局专场发布会上,市劳山国有林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白应飞介绍了延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相关情况。
  白应飞介绍,延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于2019年,于2020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救护中心位于延安市甘泉县石门镇高哨村(延安市劳山国有林管理局高哨国有生态林场院内),是陕北唯一一所专门从事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科普教育的综合性专业救护中心。救护中心占地面积15亩,建有兽类圈舍14间,鸟类笼舍7间,功能房3间,标本室1间,配备运输笼网20个,可确保日常救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救助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救助野生动物52种,300余只。现存栏野生动物24种,140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即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种,分别是猕猴、红隼、鸳鸯;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分别是花面狸和狍子;“三有”保护动物(指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有科学、有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环颈雉、石鸡等4种;非本土物种9种,涉及到豹纹陆龟、胫刺陆龟、拟鳄龟等;其他物种5种,分别是雁鹅、野猪、蓝孔雀、黑天鹅、珍珠鸟。达到放归标准的野生动物有雕鸮、豹猫、红隼、苍鹭,现已选择合适的生境对其进行了放归。
  白应飞表示,野生动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确保重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公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救护中心也肩负科普教育的职能,可以为民众普及野生动物科学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增强民众关爱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