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莉在“黄河非遗对话”活动现场发言 记者贺秋平任琦
10月29日,“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系列活动“黄河非遗对话”在延安举办,来自文旅、非遗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齐聚延安,共话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非遗的传承保护、交流互鉴、创新发展,记者专访了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负责人苏晓莉。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里的非遗气息和传统文化氛围特别浓厚。”这是延安给苏晓莉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延安期间,她参观了黄河非遗大集展览,参与了“黄河非遗对话”活动,与非遗传承人现场交流,一刻也闲不下来。
苏晓莉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市场的。创业初期,她做过生产线、卖过服装,到后来通过拼搏努力,拥有了自己的鞋店和服装店,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经历过贫困的她,心中始终有个信念就是要回馈家乡。2011年,一次偶然机会,苏晓莉将家乡的盘绣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发现他们格外中意中国绣品。之后,苏晓莉投资办厂,开发青绣产销一体化道路,辐射带动10余万人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刺绣,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的简称,是青海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青海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近年来逐渐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典范,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青绣“绣”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我们在基层调研时,看到很多妇女将绣品压在箱底,日子过得很清贫,令人十分惋惜,我们不能守着好手艺过苦日子。”苏晓莉告诉记者,为了推动青海刺绣传承与发展,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们重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引入了数字化技术,对刺绣工艺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升级,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得刺绣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其次,我们注重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展览、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青海刺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我们还加强了与市场对接,开发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刺绣产品,如刺绣服饰、家居用品等。这些举措为青海刺绣走向市场、扩大受众群体提供了有力支持。”苏晓莉说。
非遗的交流互鉴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青海刺绣的市场开拓者,苏晓莉也希望加强与延安等沿黄地区非遗交流合作。她说:“延安有很多优秀的非遗,比如布堆画、糜粘画、农民画、剪纸等,在未来,我们可以加强非遗资源整合利用,共同形成发展合力。”苏晓莉认为,双方可以互派非遗传承人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艺;同时,可以共同举办非遗展览和演出活动,展示两地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我们要重视非遗的原生态保护,尊重其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非遗在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通过创新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引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等。但是我们必须保持对非遗本质的尊重和理解,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滥用。”苏晓莉说。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不能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贝仅仅藏在博物馆,而是应该将其更多地推向市场,造福更多群体。”苏晓莉希望,在未来,非遗能够进一步得到保护和传承,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她也期待,通过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国的非遗走向世界舞台,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