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数月,生活很安逸。大清早,我趁着细雨、微风和朦朦胧胧的雾气,穿过广场,沿着河堤旁的广场漫步而行。
彼时正是春天,一排人工栽植的垂柳在春雨的滋润下勃发着生机,细枝嫩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堤下著名的洛河水缓缓流淌着,显得很是清亮。宽阔的河床上一些不知名的草长得郁郁葱葱,这时候的洛河就像一条绸带蜿蜒而行。此刻,朱自清老先生的《春》跃然心间,“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多么优美的一幅画!往前走,广场上一些移植的桃树杏树开得正艳,这些被水泥方块围成的精灵,就像被赶进笼子里的动物,已经失去了自由,花香似乎也有点不对味儿。沿石阶而上,两旁的松柏已经郁郁葱葱,饱满的枝叶散发出油绿的光泽;野蒿子长势飞扬跋扈,一个劲儿地往上蹿;几个妇女在争相摘着新蹿上来的苜蓿头,鲜嫩的苜蓿像韭菜一样,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继续拾阶而上,林子越来越密,除了几声不知名的鸟叫外,显得格外静谧。坐在一处凉亭前,脚下落花点点,远处的山洼上几十排窑洞错落有致。这座我已经生活了十年的小城,在细雨微风中是那么的平和安静,就像一位老母亲,慈祥而包容。尽管这里不是故乡,但我已经习惯了平日里的人和事。十年间我经历了很多,现在依旧在从容而平淡的生活,有道是精或愣心知肚明,错与对任人评说。
我仰望着低垂的天空,云层像幕布一样裹着,清风徐徐,夹带着雨丝拂过脸庞,雨很小,有点儿想坠下又停滞的样子,我喜欢这样的天气。衣裳有点湿了,我开始匆匆返回。路过图书馆时,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下,在二楼的借阅室门口,我抖了抖身上的雨水,揉了揉有些麻木的脸庞,向里走到书架跟前。我用食指紧贴着成排的书本轻轻地向前划过,眼睛随着指尖儿游走,当眼前一亮时便停下划动,我找到了心仪的图书。简单翻阅一下作者、目录、内容提要,心里猛然记起,呦,这本书原来读过,把书放回书架,又开始划动,直到找到满意的书为止。
读书的习惯是我从小养成的。记得第一首古诗是村里教书的老师家孩子的文具盒上学到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我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在不经意间背会了,从此对语文和阅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时间,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认认真真又读了一遍,那耳熟能详的延川话让我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全中国多数人熟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依旧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将《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和《热爱命运》这些被称作文学陕军东征的五部长篇小说收集齐全,细细品读后发现自己竟然沉迷在一个关于“故土乡愁”的命题中不能自拔,反过来再读《平凡的世界》才能解脱释怀。
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家乡总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一股浓烈的乡愁在心底凝结浓缩,读书便成了化解愁绪的一剂良方。端一杯清茶,读小说、散文,与书中的情绪相互融合,直到眼界开阔,心胸敞亮。
闲暇之日,走一走平常小道,看一看洛河风景,进一进图书馆,读一读圣贤之书,想一想前世今生,省一省是非功过,常念柴米油盐,独思慎行谨言,平常人过平常日子,足够了。
(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