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3日
黄河岸边“兴农人”
  记者刘小艳乔建虎
  开栏语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今日起,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家在黄河边”。全媒体记者走进黄河沿岸的山山峁峁,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县域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等,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和黄河沿岸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全力讲好圣地延安的“黄河故事”。
  秋日的傍晚,落日余晖,黄河畔的“扫帚梅”在晚风中摇曳生姿,似乎在向远山脚下的母亲河遥致问候。远处,汤汤大河裹挟着黄河两岸千百年来的故事奔流不息。
  这是大自然对延川人民的馈赠,同时也赋予了延川人民无尽的灵性……
  那来自黄河岸边的年轻人,把根牢牢扎进土地里,为延川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希望。
  枣芽飘茶香
  刘岗岗是杨家圪坮镇新舍科村村民。2021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感召下,在外做生意多年的他毅然回到家乡,看中的就是家乡漫山遍野的枣树。
  “刚开始准备做酸枣仁加工,回来后,恰逢政府发展枣芽茶的机遇,就想着看能不能也试一下。”刘岗岗说,既然酸枣仁有助眠的效果,那枣芽中可能也有,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对枣芽进行了检测,发现枣芽中含有茶多酚、黄酮等多种营养元素及矿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践行“预防为主”理念的健康饮品,适宜大众群体饮用。
  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刘岗岗开始投资兴建枣芽茶厂,于2022年5月建成投产,并成立延川县辉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试生产,当年成功生产枣芽茶100公斤。
  枣芽茶的发展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枣芽茶具有清肝明目、静心安神、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也有用枣芽茶招待客人的描述。
  “随着酸枣芽茶的成功,我们又逐步开始做枣芽绿茶、枣芽红茶,现在都成功了。”刘岗岗说,“我们专门从浙江请了一个炒茶师傅,政府又从汉中聘请了一位老师傅,给我们教授技术,其中28户村民参与了学习制作。”
  “当时,我把全国各地所产的枣芽茶都买了一遍,一一品尝口感、研究茶形,就是为了把延川枣芽茶做好。”刘岗岗说。
  “采摘、萎凋、杀青、揉捏、炒制、烘烤提香……两片叶子一芽是最好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年产800公斤,如今,刘岗岗对从采摘到成品的每一个步骤都了然于心。
  刘岗岗说:“枣芽茶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和大多数提神的茶叶相反,枣芽茶含有的黄酮类物质非常高,有着很好的助眠功效。”
  “枣芽茶的反馈特别好,我非常有信心能把这项产业做大,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共同致富。”刘岗岗说,“现在我们统一了枣树的管理标准,实现零添加、零污染、零残留,以此来保证枣芽茶的品质。”
  据测算,一般每亩枣园可采芽50斤,平均每斤枣芽付给农民采摘费50元,每亩就能增加农民劳务收入2500元左右。五六斤枣芽可加工枣芽茶一斤,目前枣芽茶出厂价为1500元/斤,产值和红枣比起来翻了好几番。
  “特别要说明的是,采了枣芽后,完全不影响枣树的产量。”刘岗岗说。
  今年60岁的庞彩萍是新舍科行政村村民,她说:“我一天摘个四五斤,能卖不少钱,以前是枣子卖钱,现在叶子也能卖钱。”
  “采茶期,当地老百姓最高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刘岗岗说。
  养兔成产业
  “中秋节前后,我们销售额一天最高达到24万元。”马军军说。
  在位于杨家圪坮镇稍道河村的山海兔业深加工厂,工人将一袋袋加工后的冷吃兔、手撕兔、烤全兔、兔肉卷等预制食品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公司已与300余家火锅店签订兔肉卷供应协议,深加工食品也正在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马军军说。
  马军军,1994年出生于杨家圪坮镇桑园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9年,马军军带着同学焦宇翔、马云云一起回乡创业,从50只种兔发展到上万只,销售额达500万元。
  在大学时期,马军军就靠着校园外卖的创业项目,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毕业后,又再次创业卖陕北土特产,但由于经验不足,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军军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视频:山东一位大姐50多岁了,她从200只兔子开始发展,用了两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2000万元。“当时,我的脑海里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项目。”马军军立即买了一张火车票赶到山东,一心只想着求教经验。
  那段时间,马军军专门待在山东大姐的养殖场,义务当起了饲养员,一边喂兔子、扫卫生,一边用心学起了养兔技术和经营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马军军带回了50只种兔,在家乡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基地。
  “兔子在我们这边养殖得少,是个冷门产业,我想冷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马军军说,“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干过,养殖过程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自己就买了相关书来看,并且坚持在各类视频网站学习,和同行交流……”
  有了技术支撑,用了短短一年时间,马军军就将养殖规模从起初的50只兔子发展到2000多只,到2020年底,收入达40多万元。
  “自己发展起来了,还要让更多的乡亲参与进来,共同致富。”在马军军看来,要想把这项产业做大,必须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硬化养殖基地前的500米生产道路,协调温室大棚、生产设备和生产用房,对接帮扶单位到外地推介产品……一项项创业扶持政策让马军军吃下了“定心丸”,在政府的支持下,马军军在稍道河村办起兔肉加工厂,开始运作“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养殖、加工两头拓展……
  “对于养殖户,我们提供种兔和饲料并进行技术培训,再按市场价保底收购。工厂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如今,山海兔业产业已延伸至规模化养殖、原材料种植、饲料加工、预制食品深加工和连锁餐饮专卖等,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将越来越多农户“嵌”在了产业链上。
  “我想通过这个产业,把我们村甚至我们县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回来,一起把兔产业做大做强。”马军军坚定地说。
   造酒也地道
  在杨家圪坮镇新舍科村,提起“醉泉坤酒坊”,大家连竖大拇指,认为他家的酒地道。
  走进酒坊,但见储粮室、发酵室、蒸馏室、产品展示厅一应俱全,窖藏室内一口口大酒缸装满了纯粮酒,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酒香。
  包装室内,创始人刘瑞强正在仔细察看下线的每一壶酒,认真检查酒的成色、纯度。
  刘瑞强只有初中文化,很早就外出谋生,在延安打工和经商,钱挣下了,但是看着家里的老人年龄越来越大,刘瑞强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回乡创业,方便照顾老人。
  2018年,刘瑞强利用几十万元积蓄购置了酿酒设备和原材料,在家乡办起了酒坊,就地取材用村里的山泉水,开始了自己的酿酒事业。
  像众多刚开始创业的人群一样,刘瑞强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由于气候、环境迥异以及操作不规范,刘瑞强第一年酿出的酒品质欠佳,卖不掉。
  继续酿酒没有把握,退却放弃损失不小,进退两难的境地,反倒激发了他的决心。“别人能够干成的事,我也一定可以干成功。”于是,刘瑞强又花了3万多元到四川天府名优酒研究中心学习酿酒技术。
  经过苦练技术,反复试验调制,刘瑞强对泡粮、煮粮、摊晾、下曲、入窖……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心,终于研制出了原生态、酒质好、酒气香、味道可口、纯粮酿造的白酒。
  “我的酒零添加、零勾兑,从不掺杂使假,靠着货真价实,赢得顾客信赖。”刘瑞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他家的酒都是靠朋友和顾客“口碑”宣传,不仅供应县里新老顾客,还远销延安等地,销量逐步增多。
  2020年,他申请注册了商标“醉泉坤”。现在,他家的酒坊年产酒在一万三千斤左右,年销售在五六千斤,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现在农村做酒的人有很多,但是我并不担心,做酒的人多了,有了竞争,品质才能更好,好酒永远不愁卖。”谈及未来,刘瑞强说后期会考虑丰富酒种,并增加产量,希望能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