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整洁有序、秋意浓浓 记者 郑鹏 贺秋平 刘钢
金秋时节,延安山川大地瓜果飘香,“丰”景如画。穿梭于富县茶坊街道黄甫店村的现代蔬菜示范园,百余座九五式日光温室依次排开,眼下蔬菜、瓜果即将上市,大棚内外一派忙碌的景象,整个村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黄甫店村位于210国道沿线,距富县县城12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385户1318人,有脱贫户57户133人,全村耕地面积2350亩,主导产业以果蔬大棚种植为主,2022年人均纯收入1.04万元,是茶坊街道重点发展的瓜果蔬菜生产区、富县乡村振兴示范村。
发展产业日子红火 在黄甫店村,大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村集体有了稳定收益。
“我今年承包了3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圣女果和小瓜,今年西红柿的品种好,果形端正、色泽匀称,吃上去口感也不错,预计能卖个好价钱。”53岁的白新民正在大棚内忙碌,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红柿,他和老伴也喜上眉梢。
白新民曾在2003年至2008年间种植过大棚,后来因为大棚设施老旧、收入微薄,遂外出打工多年。后来,新民小组建起了现代日光温室,他就回到家乡干起了老本行,开始种植大棚。“我们年纪大了,在外面打工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回来种大棚不忙,收入也可以,离家近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的事。”白新民高兴地说。
新建的日光温室配套安装了自动化卷帘机、温控系统、滴灌设施、水肥一体化设施、运输轨道车等,日常操作更加便捷智能,省时省力。
64岁的贺国光也是个种植大棚的“老把式”,先后种植了11年大棚。今年,他承包了两个大棚,主要种植小瓜、辣椒等。走进大棚,阵阵瓜香扑鼻而来,在翠绿的枝叶下,圆润饱满的小瓜令人垂涎三尺。贺国光穿梭于大棚内,忙着打理枝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这一茬小瓜能卖个三四万元,一年最少能卖两茬。”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里距离县城近,交通便利,顾客都是上门来选购的,从来不愁卖。
2022年,黄甫店村盘活了新民小组土地资源210亩,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九五式日光温室100棚,归村集体所有。村上再以租赁的方式对外发包,承包给有种植意向和种植经验的农户,种植户根据季节实行错季种植瓜果蔬菜,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优势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大棚产业,黄甫店村还积极鼓励农户参与进来,实行规范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该村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建成的大棚以80至120元每米对外承包,每棚年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还可带动80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我们这种经营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其中5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20%用于后期大维修,后期如果增收好一点,会拿出部分资金为村民分红,提升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驻村干部霍磊说。
环境整治家园和美 漫步在村庄,用木头建成的篱笆花园里时令花卉正在绽放,用石头砌成的小菜园瓜果飘香,到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在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中,黄甫店村还注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家家户户的门前有了微景观,打造宜居和美的理想家园。
以前靠山居住的村民比较分散,且临近铁路,日常出行很不方便。后来通过整体谋划,新民小组于2015年整体搬迁到了新村。新村靠近大棚产业示范园,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十分便利。而且村里建起了休闲锻炼广场,家家户户门口种花种草,生活环境优美。
在对黄甫店小组人居环境提升时,新修建休闲广场1处300平方米,修建红白理事会1处4孔窑洞,利用废弃苗木对主巷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在微提升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保留乡土味道,采取因户制宜、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的方式,打造符合乡村浓郁气息的‘微景观’,使得村庄风貌与自然环境融洽统一,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黄甫店村党支部书记温红中说。
“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好了,生活环境美了,不仅满足了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更注重享受体验。”村民杜小平忍不住感慨,以前道路泥泞不堪,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如今,家家户户门口围起小花园,种菜种花景色各异,每天出门心情都大好。
为了提升人居环境,茶坊街道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50万元,为黄甫店村完成新建双瓮式厕所69户、标准公厕2座,维修改造户厕49户、排水渠1820米、硬化巷道16条,绿化村庄96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村庄面貌得到全面改善。“我们在改厕的过程中,依据村民不同的需求,因地制宜进行了修建,保障了改后的厕所实用,村民使用舒心。”温红中说。
户户有产业,集体有收入,乡村更和谐。黄甫店村的发展又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他们计划新建1000吨冷链库1座、污水处理厂1座、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和2个千头规模养殖场,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持续拓宽农民增收面,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