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乔建虎刘小艳
延川县小程村,“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所在地,两岸峰峦交错、林壑秀美、丹地碧野。千百年前的边野苦地,如今已是乡村旅游热门地,美景如画,游人如织。
黄河奔腾,气象万千,变化不止于“天下黄河第一湾”。生态保护硕果累累,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近年来,延川县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河上下,流水汤汤,绿植遍野,新潮涌动。
造林植绿
在延川县乾坤湾景区,黄河穿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吕梁山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形湾,两岸悬崖峭壁,下面浑浊的黄河奔涌流淌。
站在高处,凝目细观,一道道山梁连绵起伏,跌宕崛奇,而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还是那座座山峰和道道山梁铺满的一片绿色。
放眼望去,悬崖绝壁上栽下的一棵棵、一排排的油松侧柏在微风中摇曳,给深褐色的山石增添了生命的色彩。
“黄河沿岸地质地貌对造林来说太难了,很多地方都是用绳索把人和树苗吊下去,说植树有生命危险并不夸张。”看着满山的绿,延川县退耕还林工程服务中心主任马宝勤颇为感慨。
对此,在林业上营务了一辈子的干世高同样深有感触,“石质山土层薄,只有10厘米厚,再加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种活一棵树不容易。”
不容易就不造林了吗?看着光秃秃的石头山,想起小时候“无雨黄土满天飞,有雨泥水遍地流”的场景,这让家在黄河边,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干世高,心里对改变面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此,他组建专业造林队,在黄河岸边植树造林,枣树、刺槐、侧柏、油松、酸枣……十几年来造了几万亩林子,看着一棵棵当年自己种下的树,干世高不由得感慨,曾耕作的田地已变成一片片绿海。
“山绿了,风沙也少了,空气也好了,山体涵养得住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少了。”这是干世高20多年来的切身感受。
一手护绿、一手“生金”。2004年,干世高辞去村党支部书记,承包土地,做起了苗木生意,十几年来,已成了延川县最大的苗圃供应商,但是他的心里一直没有放下植树造林,仅今年,干世高就组织人员植树造林3000多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前是把这个当成挣钱的营生来干,现在我已经把它当成事业来干,现在种树是一种情怀。”干世高说。
在延川,和干世高一样热衷植树造林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生态的好转,延川人的农业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越来越多人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保护生态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马宝勤说,今年,延川县计划实施人工造林1.7万亩,退化林修复1.7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抚育0.24万亩,退耕还林提质增效补植补造3.32万亩。
如今,延川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从11.52%提高到22.31%,昔日光秃秃的黄土高原已经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深刻转变。
光伏助力
黄河流域不仅有生态之“绿”,更有发展之“绿”。
近年来,绿色清洁能源成为产业项目中的“香饽饽”,延川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提高发展“含绿量”和“含新量”,降低“含碳量”。
行走在杨家圪坮镇稍道河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排列整齐。屋顶上,一片片蓝色太阳能光伏板闪闪发亮。
“现在村里很多房顶都盖上了一层光伏板,这是我们的‘阳光存折’。”村党支部书记梁永俊笑着说,安装光伏板、定期检查光伏组件都有专人负责,老百姓不花一分钱,只需要出租屋顶就能实现“阳光收益”。
绿色发展,能源先行。2021年9月,延川县被确定为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区,当地充分利用村民住宅和工商企业闲置的屋顶资源发展光伏,进一步提升绿电利用效能,推动乡村绿色低碳发展。
华能陕西在延川投资了30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约30兆瓦,平均年发电量3828.64万千瓦时。
“工程总投资11855.33万元,预计全部并网发电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98万吨,年产值达1400万元,实现税收154万元。”项目经理吴晗立说。
延川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清洁电力能源,还有利于修复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延川县延水关镇贯头村,光伏电板一组紧连着一组、一排紧挨着一排,依山势沿坡形弯弯曲曲地向远处延伸,远远看去很是壮观。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指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电池、组件生产与电站施工所消耗的能量已经越来越低,每瓦只要1.3千瓦时左右。这意味着,在陕北这样光照充足的地区,只要一年左右,就能产生足够的清洁电力“抵消”前期能耗,之后20多年不断为低碳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6年以来,延川县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37座,其中集中式电站1座、村级电站36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覆盖全县7镇1街道办,总装机容量40.189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
曾经,黄河吹沙走浪几千里,带来了滚滚波涛,也掀起了浊浪翻天。如今,延川县通过生态治理,区域绿化率和整体绿化效果大幅提升,原来的荒沟荒坡也变为可利用土地,当地不断引进新型能源产业,又为绿水青山披上了科技的翅膀,让古老的黄河流域真正变成了绿水青山。
产业富民
“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歉收”,这是延川县杨家圪坮镇孙家塬村的过往。
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山岭绵延铺展,苹果树果实累累,梯田点缀其间……这是孙家塬村的今貌。
几十年间,孙家塬村的党员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将这里打造成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
杨家圪坮镇作为延川县的苹果大镇,种植面积达6.87万亩。2022年,仅苹果一项收入,就突破了2.4亿元,人均收入2.1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3亿元,人均收入可达2.4万元。
放眼延川县,苹果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2022年,延川县全县的苹果面积为22.69万亩,总产20.01吨,综合收入14亿元。苹果产业早已成为促进延川县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第一大特色产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延川,越来越多地方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乐享生态红利。
依黄河而生,靠黄河而兴。乾坤湾镇小程村,窑洞民宿群风格古朴,伴着如黛青山,引来游客如织。昔日的穷乡僻壤,已是乡村旅游热门地。“绿水青山,就是咱的好光景!”返乡创业村民郝国强说。
这些年,延延高速、沿黄观光公路、永延高速相继开通。2015年,位于小程村附近的延川县黄河蛇曲地质公园建成。路通了,景美了,黄河边上曾经去趟县城都不容易的偏远小村庄,正迎接着天南海北的游人。
永坪镇黄家圪塔村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基地项目,利用黄家圪塔及周边区域现有农产品优势,打造“生产、加工、包装、仓储”为一体的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带动全县农业产业提质生效,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杨家圪坮镇巨头村辞掉公职返乡创业的年轻小伙曹正龙创办了延川珠联璧合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湖羊存栏500多只,主要以育肥为主,购销产业链已经形成。
“要说把一个产业做成规模,形成产购销链条,需要几年艰辛地付出。”曹正龙说,为了让湖羊更好地繁殖生长,他承包了村上600多亩荒地,用来种植玉米、高粱、苜蓿等饲草。
…………
好生态催生新产业。延川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黄河沿线的乾坤湾、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红军东征纪念馆等景点串珠成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领略红色文化、感受绿色生态、体验黄河美景。沿着旅游公路,民宿、农家乐、采摘、文化演绎等业态多点开花,带动沿线村民吃上“旅游饭”。
如今的延川,荒山石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表里山河,生态宜居,清水畅流,产业兴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在延川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