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9日
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
傅鹏飞
    ●王昆在演唱
    ● 王昆主演的歌剧《白毛女》

  一幅30年前的照片,浓缩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
  一幅30年前的照片,囊括了王昆甘苦与共的青春年华;
  一幅30年前的照片,定格了回味悠长的红色记忆。
  王昆,延安时期鲁艺的文艺工作者,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首位扮演者,歌曲《南泥湾》的演唱者,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曾任东方歌舞团团长,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功勋式人物。
  那么,她为何于1993年专程来到刘家,并与刘大财的儿子媳妇、孙子媳妇以及刘家部分家庭成员合影?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渊源?
  刘大财又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才使得这位著名艺术家千里迢迢来到梁家桥,与刘家人共话当年?一幅普通的合影照片,为何在刘家珍藏了30年?
  答案尽在此文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贺敬之

  一
  麻洞川梁家桥刘生俊家,珍藏着一幅30年前的照片。
  那么,刘生俊是谁?
  刘生俊是刘大财的重孙子。
  那么,刘大财又是谁?
  说起刘大财,故事就多了,满南川(汾川,因地处延安南部,俗称南川)百姓都知道。
  刘大财和他的家人,从神木大保当“走南路”到梁家桥的故事且不说,也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陕北“闹红”时期,1935年4月,刘志丹派杨森扫除了南川的国民党势力后,5月,在南川一带成立陕甘边东区工委红色政权,书记马文瑞。6月,在云岩成立赤川县,在麻洞川炭窑沟成立红泉县。红泉县后来迁至临镇,县委书记苏保全、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县长)刘大财。红泉县在陕甘边东区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扫恶除邪,积极开展扩大根据地工作。
  1935年9月底,在陕北革命根据地错误的“肃反”运动中,南川一带的赤川县(在宜川云岩)、红泉县受到严重冲击,马文瑞、苏保全、刘大财、姚海亮、胡志录、牛金钟、宋邦直、张步云、白雪等二十多名革命党人,以谈话为引诱,被绑后又被装在套子里,一路押至瓦窑堡。其中,赤川县的革命者多数是1927年“清涧起义”的余部,绝大多数为陕北榆林地区的绥米脂人。赤川县这些早期参加革命的陕北革命党人,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突如其来的“肃反”有猜疑之心,反抗情绪比较强,绝大多数被就地杀害于麻洞川的好汉沟。
  被押的革命党人个个被装在套子里,只露两只眼睛上路。刘大财因有瘤瘸病,腿不好,被当地百姓认出,却无法营救。
  刘大财,祖籍神木大保当。大保当在沙漠边缘,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清朝末年,刘大财的父亲携妻带子一路南下落户梁家桥。
  那时候的南川,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人口稀少,梁家桥也就三四户人家,只要肯吃苦,多开荒,就可以收入大量粮食。刘大财理家有道,除种地外,房前院后又是栽树、又是养殖,牛羊满圈,鸡鸭满坡,树木绕墙,多年的勤劳和积累,成了南川的富裕人家。
  刘大财待人热情,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又不嫌贫爱富。穷人有难有帮助,富人有难必有应。当地百姓说,刘家门户好(陕北语,即善于施舍)。穷人也好,富人也罢,刘大财在南川落下一个好口碑。
  梁家桥下通临镇、云岩,上至麻洞川、金盆湾、松树林,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扩红工作的开展。刘家后人讲,“闹红”时,南来北往的革命党人、共产党人的将士经常住在他们家,吃在他们家。刘志丹、高岗、马文瑞以及经过临镇时的邓小平、朱瑞、林彪等都在刘家吃过饭,有时也住。
  二
  这幅照片诞生于1993年秋。照片中戴眼镜,穿天蓝色衣服的高个子是著名艺术家王昆。和王昆站在一起的是刘大财的儿子媳妇,后面穿驼色服装的是刘大财孙子媳妇,其他人是刘家部分家庭成员。
  王昆,延安时期鲁艺的文艺工作者,歌剧《白毛女》“喜儿”的首位扮演者,歌曲《南泥湾》演唱者,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曾任东方歌舞团团长,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功勋式人物。
  毛主席看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后,对王昆说:“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概哩!”周总理说:“好哇,王昆,你是20年前《白毛女》,20年后《农友歌》啊!”文学家夏衍对王昆的艺术评价为:“朴实纯真、一片天籁。”当代文学家王蒙评价王昆:“她的身上集中展示了革命的风光。她的歌是艺术却又不仅仅是艺术——具有一种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与庄严。”
  那么,王昆何以专程到刘家?这需要从抗日战争说起,从延安说起,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说起,从梁家桥说起,从刘家说起。
  1941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本侵略者野蛮成性,疯狂进攻,对解放区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抗日根据地。而一向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乘人之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指挥的二十多万军队,西起宁夏,南沿泾水,北接长城,东迄黄河,构筑了一道封锁线,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经济上封锁陕甘宁边区,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企图困死、饿死根据地军民。加之,华北等地连年灾荒,整个抗日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
  毛主席在延安问大家:国民党调动了几十万军队,围困封锁我们边区,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我们能等死吗?指战员们齐声高喊:“不能!”毛主席说:“好!”那么,我们就动员起来,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作坚决的斗争。对敌人的经济封锁,我们的态度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产自救!对待敌人的军事包围,我们的态度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甘宁边区拉开了帷幕。
  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7000多名战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雄赳赳,气昂昂,挺进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的南泥湾。
  生长在麻洞川好汉沟的野黑豆。这些不起眼的野黑豆,在当地中医大夫付冾(临镇付家湾村),狄学章(云岩镇泥湾村)的指导下,为革命作出了贡献。野黑豆虽产量高但颗粒小、有苦味,百姓很少食用。它是一种中药,泡水当茶喝治肝等病。中医大夫付冾和狄学章,把这中医祖传的偏方推荐给驻军三五九旅后,队伍里的患者饮用后效果好,驻军还为他们送了锦旗。
  野黑豆可生豆芽,据王震的副官杨雪山说,三五九旅后方医院当时在距金盆湾不远处的赵家河村驻扎,医院为住院伤病号调剂生活,用野黑豆生豆芽、熬稀饭。医院还把生的豆芽送到旅部灶房,并手把手传授生豆芽技术。旅部伙夫学会技术后,用生的豆芽炒野猪肉、野羊肉,很好吃。还用生出的豆芽招待过前来南川视察工作的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及中外记者参观团的人。
  其中,梁家桥是三五九旅先行部队通信连的生产驻地,也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生产联系点、生活体验点。那时,鲁艺的师生们按计划、有安排地到梁家桥一边搞生产,一边体验生活,用实际行动认真落实毛主席的“大鲁艺,小鲁艺”的重要思想。此外,鲁艺的师生还为村民学唱陕北民歌、办夜校,专门为那些不识字的人进行扫盲。
  王昆当然也参与其中。
  据王昆讲,她曾经在梁家桥帮村民春种、秋收、加工米面,给三五九旅慰问演出。当鲁艺的师生们有困难了,乡亲们都会主动热情帮助解决。她在梁家桥得了一场重病,生命危急,住在刘大财家。刘家特别关心照顾她,专门请了中医大夫为她看病,每天给她炖鸡汤喝、煮鸭蛋吃,才使她逃过了一劫。
  刘大财的孙子刘月堂在世时候曾经说过:他爷爷那时种地多,家里粮多,又利用地近河道,养了大量的鸡和鸭,穷人来了可以吃,富人来了也可以吃。三五九旅通信连的战士来了,他爷爷更是热情大方,把大量的粮食、鸡、鸭、鸡蛋、鸭蛋给了战士们。王昆那时候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干活能吃苦。有一天她得病了,他爷爷一看,病情严重,心里特别着急,就骑着毛驴先后请了付家湾的付冾大夫和玉家崖的石大夫前来给王昆看病,结果用中医给她把病看好了。
  王昆在这里学会了生产,学会了生活,也给梁家桥带来先进的文艺思想,送来了文艺。她走出了小鲁艺,进入了大鲁艺,和梁家桥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鲁艺师生在梁家桥的生产实验田,居住过的窑洞至今保留。
  王昆对梁家桥、对刘家,有一份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要去延安,
  回鲁艺看看,
  到梁家桥看看……”
  这是王昆多少年来的夙愿!
  1993年秋季的一天,王昆终于回到梁家桥。在那里,她和刘家人拉家常,和乡亲们交流、互动,她终于又和乡亲们融在一起了!她拿起梿枷,和刘家的人一起打绿豆,和乡亲们一起唱《南泥湾》《蓝花花》。王昆说,我打梿枷是刘大财亲手教的,多年不打了,手生了,打得不好。王昆对刘家人说,我在北京常常想起你们家色香味美的炖鸡肉、腌鸭蛋、摊煎饼、小米饭……后来,无论在哪里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食物了,尤其是腌鸭蛋。
  是啊!小米饭养活了王昆,也养活无数共产党人!
  两种浓浓之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刹那间,梁家桥沸腾了。
  如今,著名艺术家王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歌声还在,她的歌剧还在,她留给世间的经典永远流传,她和梁家桥百姓拉家常的余音还在。她高大的形象活在广大人民心中,活在梁家桥百姓的心中,活在刘家人的心中。
  三
  这是一张普通的5寸照片,然而,我在行文时专门用“一幅”的字眼来阐述,因为其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宽泛的。
  王昆回到北京后,冲洗了这幅照片,专门寄回梁家桥刘家。
  一幅照片,
  一则往日的故事,
  一段刘家家史的证明,
  一份情怀的展露,
  一杯至醇至香的琼浆玉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