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风运动中,为加强边区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和发展“三三制”,广泛听取意见,使各级政权机构中的党外人士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充分发挥作用,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国共产党为此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亦称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和宗教座谈会。
1943年1月29日,由边区政府党团书记、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西北局秘书长贾拓夫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党人士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李鼎铭、柳湜、贺连城、霍子乐、李丹生、毕光斗等人。
1944年7月18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委员会和边区政府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作出了召开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的决定。为了开好这次大会,要求各县、各抗日团体在会前发动各界人士充分讨论会议主题,准备意见。7月21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西北局对各地委的指示,要求各分区立即邀请边区、县级参议员和政府委员中有声望的党外人士(不在参议员或政府委员之列者亦可)召开座谈会,按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听取他们对各项工作的批评与建议。随即陇东、延属、绥德等分区和鄜县(今富县)、延安、庆阳、子洲、安塞、甘泉、子长、延川、赤水、米脂等县及一些区,相继召开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座谈会。与会者中除政权机关中的党外人士,还有地方士绅、社会名流、劳动英雄等,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好意见和好建议。《解放日报》对延属分区专员曹力如8月16日主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进行了跟踪报道。
8月21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意义》的社论,指出:“现在各地县进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毫无疑义的又供给我们一个新的经验,这就是说,巩固和加强三三制政权,巩固和加强各阶层的团结,还需要定期听取党外人士对政权工作的批评与意见。”要求敌后各个根据地仿效实行。毛泽东得悉情况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座谈会,指示林伯渠说:“讨论和批评对我们总是有帮助的。凡是对的意见,我们都要研究解决,逐条解答。”他得知边区参议员霍祝三提出训练区乡干部的建议后,立即指示一年可训练一次。西北局遂于1944年冬至1945年初,办了一期区乡干部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训练班。此后,训练区乡干部成了边区的一项制度。
陕甘宁边区实行民族平等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基层在执行政策时,有时会出现一些“左”的做法,伤害宗教人士的感情。194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重视天主教、耶稣教教民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必须注意做好争取广大教民的工作。按照中央精神,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听取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的意见,解决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944年11月7日,在边区文教大会召开期间,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刘景范邀请出席大会的宗教界代表和延安附近的20余位宗教人士(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人士)召开宗教座谈会,倾听意见、沟通思想,进一步阐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