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5日
穗落秋粮归 仓满年丰收
记者 刘彦 实习生 刘欣梓
  “995,998,1000……破了,破了!突破1000公斤了!还在继续往上走……平均亩产玉米1056.8公斤,创历史新高!”
  11月1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对我市2023年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百亩攻关田、千亩核心区、万亩示范片进行田间实收测产,实收亩产分别为1120.50公斤、1056.80公斤、798.14公斤。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杨永春说,这创造了延安市玉米实收测产新纪录。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今年以来,从春耕到秋收,我市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千方百计增面积,想方设法提单产,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藏粮于地,夯实丰产基础
  金秋时节,陕北大地碧空如洗,山峦绚烂,田野处处糜黄谷香、玉米金灿、大豆饱满……农家男女快活忙碌,最是丰景怡人。各地纷纷抓紧采收农作物,确保颗粒归仓。
  11月9日,宜川县英旺乡2.12万亩玉米迎来采收季。平坦的玉米地里,红色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着收玉米、碎秸秆,蓝色农具车装满刚刚收获的玉米奔走在粮食归仓的途中。
  “今年玉米能收3万多斤,是个丰收年。”啊道村村民孙建旗高兴地说。村党支部书记杨桃林告诉记者,啊道村今年总共种植玉米面积2700亩,亩产达900公斤,全部机械化操作收割,总共收了240多万公斤玉米。
  英旺乡作为宜川县粮食主产区,当地政府以村办企业宜川县英联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吸收乡域内农业服务经济主体共同参与,全面启动粮食社会化托管服务,建立以全乡玉米从种到收、田地从犁到耕、秸秆从废变宝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目前,全乡2万多亩玉米已全部收割完毕。
  好田才能产好粮,稳面积是保粮食总产的前提。今年春耕前,我市坚决遏止增量、有序清退存量,持续挖掘“非粮化”耕地种粮潜力,复耕撂荒地6711亩、退化苗圃和残败果园7426亩,盘活闲置农业设施457亩,其中发展粮食生产占到87%以上。同时,打造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粮田,建成高标准农田1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高标准农田达到107.4万亩。
  全市春播粮食作物226.4万亩,较去年实际增长2.6%,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02.9%。其中,播种大豆29.9万亩,完成省上下达任务28.6万亩的104.9%。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7万亩、玉米增密度62.07万亩,分别完成任务的105.8%和124.1%。播种油料作物7.9万亩。
  这一年,粮食生产被空前重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任务落得实、种得足,为秋粮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藏粮于技,持续提产增效
  落实藏粮于技,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响应中省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围绕玉米、大豆、马铃薯、杂粮等主要粮食作物,大力推广玉米“增密度”等优质高产高效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创建粮食作物高产示范点85个33838.5亩,辐射推广面积达69万亩,推动大面积单产水平提升。秋粮生产中后期全市大力推广“一喷多促”技术124.8万亩次,下达省级补助资金754.93万元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千方百计增粒重、提单产。
  “在黄龙县,我们全面实施玉米单产提升‘1+百千万’行动,建设玉米生产试验示范基地1个,开展玉米新品种、适宜密度、肥料肥效、新型机械等对比试验,攻关瓶颈技术;打造百亩‘吨粮田’2个,优化集成‘5335’密植高产技术,探索先进技术模式落地生根;建设千亩密植高产高效核心区4个,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五统一,确保成熟技术落实落细;整建制推进万亩创建片8个,并落实增密任务三岔镇3万亩、界头庙镇3万亩,崾崄乡1万亩,瓦子街镇、圪台乡1万亩,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实现‘百亩田’亩增500~700株、‘千亩方’亩增300~500株、全县整建制推进项目区亩增100株以上目标。”黄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宇峰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黄龙县持续加大成熟先进农机应用力度,先后购置大型玉米播种机、收获机、植保无人机等106台,玉米化学控草、机械化作业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耕作水平达到95%。
  “特别是在玉米灌浆期,县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无人机,在三岔镇、界头庙镇、崾崄乡等主要产粮乡镇进行‘一喷多促’飞防作业,给玉米带来了一场及时的‘营养雨’。”黄龙县崾崄乡鲁家塬村玉米种植大户乔庆文说,促进作物安全成熟、提高玉米单产、有效防治病虫害的“一喷多促”喷防作业,药剂配比合理,技术服务到位,为他家玉米拿到全市玉米亩产冠军、创历史纪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层层包抓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全面引进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北斗导航系统进行春播秋收,充分发挥良种、农艺、农机协同增产增效作用,积极打造全市粮食高质高效生产核心区……这一年,全市粮食生产带动良种覆盖率超过95%,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超过72%。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支持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认定粮食类家庭农场1654个,培育200亩以上种粮大户415个。支持600多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粮食生产,开展“半托管”或“全托管”服务,托管面积达到78.7万亩。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了5.3万亩优质谷子订单种植基地,授权“延安小米”品牌使用企业22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种养结合,带动种粮农民全链增收,切实提高种粮收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