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诚挚欢迎知识青年参与革命,对奔赴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在革命洪流中成长为党的干部人才。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知识青年思想和行动与党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出身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家庭,自幼缺乏劳动锻炼,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一时很难适应,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感受不深,在思想和情感上与劳动人民还存在隔阂。为此,党亟需通过劳动教育改造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蜕变成先进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一、延安时期党对知识青年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干部学校中加强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
延安的干部学校教育不同于国统区的学校教育。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是延安窑洞大学的鲜明特色。在劳动理论教育方面,学校开设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其中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干部学校成立各类学生团体、创办各种报刊,是学生交流劳动理论与心得体会的渠道和载体。《延大通讯》《延大生活》《学生简报》《方向报》等报刊经常刊载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文章,如《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产运动开始了》《秋田锄过头遍》等都是教育知识青年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的鲜活素材。在劳动实践方面,学校通常将劳动实践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引导学生上山挖窑洞、修公路,种地、种菜、养猪,学习纺线织布,等等。
(二)借助文艺载体传播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舆论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根据地掀起了文艺大众化的热潮,文艺工作者纷纷下乡调查研究,融入群众生活,挖掘劳模素材、歌颂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在根据地营造了“劳动光荣”的社会舆论。陕甘宁边区各类学校、机关单位都有自己的秧歌队,其中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最为知名。鲁艺的知识青年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方针,他们从劳动过程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生产大合唱》《向劳动英雄们看齐》《八路军开荒歌》《南泥湾》《生产谣》等优秀歌曲。鲁艺还排练演出撑旱船、赶毛驴、拥军花鼓等一系列新秧歌剧,其中以女劳动英雄马杏儿为原型改编的《兄妹开荒》最受欢迎,每场演出都是人山人海。
(三)让知识青年投入社会生产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劳动本身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标语口号之上,一定要躬身实践。为帮助知识青年在劳动中改造和提高自己,抗大在《关于抗大工作的指示》中要求“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他们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抗大的教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积极响应和投入大生产运动。抗大的知识青年经过在劳动实践中和工农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工农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学生们看到炊事员很辛苦,就利用休息时间轮流去帮厨,让炊事员有机会休息……学生们还利用周日帮助村里的老百姓送粪、整地、担水、打扫卫生,和老百姓亲如一家”。
二、延安时期党对知识青年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效
(一)知识青年克服了生活困难
抗战初期,根据地缺吃少穿、缺医少药,那些从大城市或者从海外归来的知识青年一时很难适应农村困苦的生活环境。但是困难没有把他们吓倒,经过党的劳动教育,大部分知识青年都改变了观念,做好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们在劳动中摸索和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可以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女子大学的学生回忆,陕北土地贫瘠,缺水少肥,她们就用锄头刨,一粒一粒地种,一丛一丛地除草,她们从小只是念书,不曾劳动,一天下来双手起泡,鲜血淋淋,但仍在坚持,列着长队,一路高歌。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学会了缝衣服、做鞋子、织毛衣、织毛裤、织袜子,轮流生产劳动,一部分学校自用,一部分上缴边区政府财政,折公粮,援前线。
(二)知识青年改造了世界观
抗战初期,少数知识青年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对抗大的教育教学心有不满,于是发牢骚:“什么军政大学,干脆叫劳动大学吧!”学生认为自己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是为了掌握革命理论,而日常的劳动干扰了自己的正常学习,认为劳动是多余的、无用的。女子大学的一些学生经常回想起大城市学校环境的美好,对时下的处境不太满意,但又因找不到改变的办法而迷茫彷徨。经过党的劳动教育,她们懂得了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人类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丢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重视劳动,通过实际劳动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经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知识青年用双手证明了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养成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集体劳动中养成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知识青年磨砺了意志品格
知识青年刚进入根据地时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经过党的劳动教育则蜕变成能打仗、会劳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磨炼了意志品格,从遇到困难逃避退缩、牢骚满腹,到以苦为乐、从容应对、敢于斗争。经过劳动锻炼,女知识青年会耕地、会纺织,懂得了妇女只有回归生产劳动谋求经济独立才能寻求更大的解放,于是她们深入基层帮助妇女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与劳动妇女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怕跳蚤虱子、不怕走夜路、不怕狼、不怕鬼,之前娇羞的气质一去不复返。她们练就了强健体魄和劳动技能,短帽盖、灰军装、打绑腿,能文能武。
(四)知识青年增长了生产才干
经过党的劳动教育,知识青年在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强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信。根据地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各种生产要素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有些地方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不是很高。经过劳动教育后,知识青年增长了才干,他们能够积极深入基层组织群众生产劳动,在农村建立模范青年互助组,一边开展互助合作,一边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在这些模范青年的带动下,边区各地农村青年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提高了农村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青年。
三、延安时期党对知识青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
延安时期党对知识青年开展劳动教育卓有成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仍有启发意义。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青年学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党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坚定正确的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青年学生,特别是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青年学生。新时代教育者在开展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时应该立场坚定、态度端正,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阐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特别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其次,要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目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奋斗目标,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劳动实践增长才干。如今的青年学生身处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要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开展劳动教育的各类主体必须立足时代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自身的使命责任,找准差距并朝着目标奋勇前进。最后,要将劳动贯穿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生产全过程。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受教育者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劳动、理解劳动、热爱劳动。一句话,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离开劳动本身无所谓劳动教育。因此,新时代党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将劳动贯穿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生产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劳动中接受教育。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该文系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成果,编号为:S20231071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