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6日
川庄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景——
禾下乘凉梦 十里稻花香
    ●周海斌(左)和技术员张涛正在对智慧系统进行检修
    ● 智慧稻田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成益民
  连绵起伏的子午岭,奔腾不息的葫芦河,将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圈在青山绿水间。——为了生存,“60后”的周海斌,把双腿插进水田,弯着腰、佝着背,打下的粮食仅够维持一家人不饿肚子。——为了富裕,“70后”的崔永萍,把育秧机、插秧机、收割机开到了田里,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发展,“80后”的张涛用上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服务系统,把鸭鱼蟹养在了稻田里,把水稻搬上了“云端”,收获的大米最高1斤卖到了10元。跨越四十年,三代川庄人接续奋斗,在祖辈耕耘的稻田上,终圆“禾下乘凉梦”。
  年年都育秧 岁岁不一样
  谷雨前后,是崔永萍最忙碌的时候,这是育秧的最好时节。
  8年的育秧经验,让她成了村里的“老把式”,和岁月相当的,还有她所经历的技术“升级”。
  2015年左右,崔永萍和村里的其他稻农们一样,在田间地头上搭上大大小小的拱棚,每天都得扛着铁锹去田里照看,引水、通风,一刻也不能松懈。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温度不能高也不能低,出苗好不好全凭自己累积的经验,因管护方式不同,家家户户的秧苗都长得参差不齐。
  2018年,川庄开始集中托盘育秧。村里建起了9座长30米、宽8米的大棚,所育秧苗足够500亩稻田种植。
  崔永萍高兴地在大棚里挂上了干湿温度计,带着几个经验丰富的稻农筛土、摆盘……育秧期从30天缩短到22天,育秧机的机械操作再也没了“掣肘”。
  2022年,崔永萍手拿遥控器,在大棚里进行机械化托盘育秧,看着育秧机铺土、撒种、覆土一气呵成,一块块长方形的育秧盘成品从流水线上顺次加工,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一个大棚,人工育秧12个人得整整干一天,现在六七个人轻轻松松就能育完,省了一半人力,而且机器撒种、施肥都比较均匀,有利于培养出优质健壮的秧苗。”
  更让崔永萍自豪的是,今年,她在智能温控大棚里育秧了。
  “我在手机上就能监测、操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低于26℃,就把卷帘放下;高于32℃,就把卷帘升起。通风降温、卷帘是自动的,不用人再爬上爬下。”崔永萍说,“水位高低也可以监测,缺水了就可以启动喷淋系统,达到标准就自动停止。”
  自动卷帘、自动喷淋、自动温控,整套智慧系统让育秧更省力、更便于管理,秧苗的出苗率、优质率更高了,为水稻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以前都不敢想,有一天种水稻也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崔永萍感慨道。
  在川庄,智能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施肥、机械化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为水稻产业按下了“快进键”。
  稻农们算了一笔账,2015年水稻亩产400公斤稻谷,每斤大米2.5元;2018年亩产500公斤稻谷,每斤大米3~3.5元;2023年水稻亩产600公斤稻谷,每斤大米最高卖到10元。技术的不断革新,让农民的收入逐年攀升,水稻成了川庄人的致富产业。
  年年都种稻 从“会”变成“慧”
  滕树成家有两块稻田,其中一般稻田6亩、智慧稻田3亩。
  秋收了,一般稻田亩产500公斤稻谷、智慧稻田亩产600公斤稻谷。
  “卖法也不一样。”滕树成的智慧稻田早在5月份的时候,就在“云端”被认养。认养1平方米稻田的价格为9.9元,3亩智慧稻田收入19780元。
  在“我有一方田园 张家湾镇云稻米”微信小程序上,150天左右的水稻生长期内,认养人可以随时在“水稻日记”里看到霞光洒满稻田、鸭鱼虾蟹相伴的田间美景和农业科普知识、土地墒情周报等特色体验服务,远程感受“农场主”的生产生活,沉浸式体验云养稻田的快乐。
  这几日,远在广州的项先生就收到了川庄稻农的发货通知,一周后他所认养的稻田里的新鲜大米就会快递到家,从亲眼看见稻田由绿变黄、由田间端上餐桌,项先生一家满怀期待。
  这一年的关注,让项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智慧稻田的种养方式,更显科技力量。
  每隔几天,川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海斌和技术员张涛要在智慧稻田边巡查一圈。
  “天气渐冷,设备要注意防冻,这可是咱们的宝贝疙瘩。”周海斌笑着对张涛说。
  他口中的“宝贝”就是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服务系统,主要监测风向、土壤、水肥等因素,稻田智慧灌溉系统是它的子系统,能实时监测稻田的水位、温度、湿度。
  57岁的稻农王锁,种植水稻30多年,是当地有名的“庄稼把式”。
  每年六月到八月,稻田里需保持充足的水量,每天,王锁得在狭窄的田坎上,来回跑两三趟为稻田供水。这让上了年纪的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今年,王锁只需在稻田管理房间按下按钮,就能控制稻田的水位。
  “这个操作起来很直观,每一块水田都有编号,哪一块田的水位需要调整,或高或低,只需一按,就可以关水或放水。我一个人就能管理近百亩稻田,省人省力。”王锁不仅把自己的10亩智慧稻田管好了,还热心的为村民代管。
  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服务系统不但实现了节水灌溉自动化,还为40亩智慧稻田提供了17项监测数据,便于日常管理。
  此外,今年六月中旬,智慧稻田打造了“稻鸭、稻鱼、稻蟹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鱼吃微生物、粪便促进水稻增长、鸭子吃虫子,“种养共生”不仅让稻田实现良性生态循环,还让农户实现“一地两收”,甚至“多收”。
  “智慧”的种养方式,让智慧稻田的亩产相比一般稻田增收100公斤稻谷。绿色、纯天然的有机大米也成了川庄水稻的金字招牌,568亩水稻全部获得有机认证,年产量37万斤,辐射带动周边的王家角村、张家湾村,成为全县千亩有机水稻认证基地。
  “目前,全县按照‘稳面积、强科技、提单产、促销售、抓融合、增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建设核心示范区为抓手,达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全面推广,做优做强‘直罗贡米’品牌,促进水稻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王育红说。
  从“人力”到“智力”,从“会种稻”到“慧种稻”,川庄水稻的步步探索、有力实践,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真正让群众的腰杆子直起来、钱袋子鼓起来,让“禾下乘凉梦”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入千万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