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3日
巧做山水文章风景变成“钱”景
记者方大燕
  “黄河水,水连天,我家住在黄河边,手牵浪花云彩里甩,脚踩圪塄山峁里盘;扛一把镢头肩头头动,身影影走进几重山……”曾经,黄河岸边,人们祖祖辈辈向黄土地“刨食”;如今,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村民生活焕然一新,在奔腾不息的母亲河畔展开历史的新画卷。
  仕望河——黄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黄龙县中部,自南向北纳小南川、西川河,在黄龙县境内河长37.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052.5平方公里(含支流小南川瓦子街流域面积)。
  黄河水流滚滚,午后的暖阳照得水面金光闪闪。走进黄龙县瓦子街镇,站在仕望河边遥望,恬静的村庄,错落有致。
  “老板,油泼面来一碗,再来个小炒肉”“老板,来条红烧鲤鱼”……在瓦子街村贾磊农家乐内,老板贾磊招呼客人入座后,快步来到厨房开始配菜、炒菜。
  “以前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外出跑大车,根本无暇照顾家里老小。现在开农家乐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元,花销不愁,还能攒下不少呢。”谈起现在的生活,贾磊很满足。
  瓦子街村村民牛永会也和贾磊一样,吃起了“旅游饭”,由农民变身为宾馆老板。
  “之前靠种地,一年下来只能收入一两万元,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开宾馆一年就能收入8万多元。”牛永会高兴地说。
  在山水上巧做文章,将风景变成“钱”景。近年来,黄龙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成功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敲开了群众“致富门”,真正将群众镶嵌在生态旅游经济的产业链上,助推高质量发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伴着鸟鸣,记者来到瓦子街镇“树顶漫步”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43岁的农民刘云峰正在卡丁车训练场认真检修每一辆卡丁车。
  “2018年开始就在这里上班了,每个月能挣4600块。”刘云峰笑言,第一天领到工资的时候,心里甭提多美了,带着家人到城里美美吃了一顿。
  刘云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想到过了小半辈子,自己当上‘上班族’打得第一份工、挣得第一份工资,竟是在自己家门口。”
  “我真没想到,这辈子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在瓦子街镇偏石民俗村客房部工作的张春香边说话边麻利地整理着床铺。
  张春香所在的偏石民俗村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和农户废旧宅基地,建成特色民宿,并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改变了居住环境,也让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近年来,瓦子街镇立足“红+绿”资源优势和“冷凉”气候特点,构建了以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树顶漫步、偏石民俗村等旅游产业,实现了全镇80%的农民家门口就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借着生态环境的“东风”,村民郭建宏成了蔬菜种植大户。
  立冬过后,仕望河畔,阳光由炙热变温柔,草木开始由绿变黄。沿着黄龙县瓦子街镇政府驻地以南驱车8公里,便来到了蔡家川村蔬菜种植基地。
  步入基地,一棵棵白菜饱满青翠,郭建宏正忙着采摘,享受丰收的喜悦。
  “如今村里环境好、地好、水好,种出来的蔬菜自然也好,白菜销路和价格都很好。”郭建宏说,这几年种蔬菜效益非常可观。
  早些年,村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郭建宏在城里打工也吃了不少苦。“为谋生,在市区开出租车,离开家乡不说,一年下来一家人也就够温饱。现在,也算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了。”
  “今年种植设施蔬菜32棚、露地菜380亩,这段时间香菜、菜花和萝卜开始陆续成熟上市,主要销往西安、山西、延安等地。”郭建宏说,靠着种植蔬菜,他家一年能收入200多万元,同时还能带动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设施农业的高质量稳定发展,让郭建宏在增收致富的创业创新路上,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未来,他将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带领更多种植户朝着规模化、产业化、高科技化的方向迈进。
  夕阳西下,站在仕望河廊道,抬头望向天空,远处飘浮的几片白云,如鱼鳞般均匀有序地排列着,不禁让人陶醉。
  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方冲伟说,黄龙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农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2022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今年预计收入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