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红向网友展示乡村美景 ● 刘莎直播售卖黄小米 ● 许丽萍录制视频 ●崔明军直播介绍北国风光 ● 甄春艳和丈夫在自家小院直播 近年来,随着电商和短视频平台加速下沉,直播带货在农村悄然兴起,我们延安也不例外。“村播”这一新兴职业应运而生。
“村播”,既可指农村直播活动,也可指农村主播群体。起初,村民们用短视频记录农村日常生活、展示乡村田园风光,并将其上传至短视频平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好评。“村播”的雏形由此而来。如今,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直播电商的深度融合,“村播”的电商功能愈加凸显,使得农村传统产业模式开辟了新赛道,跑出了加速度。
那么,那些忙碌在延安农村的村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村播”,究竟有着何等魅力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粉丝围观?他们的直播又对延安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他们为何火了?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拍摄一部短片、撑起一个直播间。在短视频和直播越发“内卷”的今天,“村播”凭借着农村的“土”,闯出了一片天。
据《抖音2022丰收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抖音新增乡村相关短视频4.3亿条,以乡村为题材的短视频播放量增长77%,384亿人次为乡村短视频点赞。
而在延安,“村播”也有不少。种苹果、刨红薯、喂家禽……这些在延安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通过“村播”的手机拍摄播放后,吸引了大批城里人追捧。一条从农村通往外界的“网路”正越拓越宽。
“村播”为什么火了
2022年10月29日,“陕北道道儿”在抖音上上传了自己的一个原创短视频。视频中,她盘腿坐在炕头,笑盈盈地唱着陕北民歌《酒杯杯》。身后,婆婆抱着胖嘟嘟的小孙子,满脸宠溺地看着许丽萍。就是这样一个“随意”的短视频,第二天播放量竟达200万次,让其一夜之间涨粉2万多。
“陕北道道儿”本名许丽萍,是吴起县庙沟乡吴水口村村民。许是觉得自己有唱歌的天赋,加之喜欢民歌,在后来的视频中,她总是素颜朝天,扎着一对麻花辫,穿着花棉袄、黑裤子、帆布鞋,在喂猪、喂羊、做饭时唱上两嗓子陕北民歌。渐渐地,关注她的人越来越多。短短一年多时间,粉丝量达7.9万。
“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点赞!”“朴实无华的道道。”……每推送一个视频,评论区都是褒扬与认可。
尽管已经小有名气,但她仍如从前那个朴实的女孩儿,一门心思呈现延安乡村文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希望通过直播、拍短视频,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陕北民歌的魅力,把流淌在山洼洼、沟渠渠的陕北民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与喜欢民歌的“陕北道道儿”不同,“古村甄姐”则喜欢记录乡村生活。
冬暖夏凉的窑洞、恬静幽雅的小院,蒸黄馍馍、刨红薯、腌酸菜……这是抖音博主“古村甄姐”短视频里的常见场景。没有太多的拍摄技巧,有的只是就地取材,就是如此普通且日常的乡村生活,却让“古村甄姐”火出了圈。
自去年7月7日发布第一条视频至今,“古村甄姐”靠100多个原创视频积累了1万多粉丝,获赞9万多。“古村甄姐”所在的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也成为粉丝们的打卡地。许多网民留言说,在甄姐的视频中,看到了乡愁。
“古村甄姐”名叫甄春艳。谈及为何当“村播”,她坦言,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平时拍一些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特色美食,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不难发现,这些充满乡味的短视频之所以能“出圈”,原因在于延安独特的乡土风情、淳朴民风。这是每个人心底抹不去的乡愁、割舍不掉的情愫。
而如今在延安,通过“村播”分享农村生活已成为常态。猪肉炒蒜苗、红烧肘子、水晶皮冻、烩粉汤、烤羊排……“陕北霞姐”的视频中,一道道陕北农家菜让屏幕前的人们不由得心生暖意。妈妈种的农家菜、庄稼人的午饭、跟着父亲去拉煤……在“~逗有才(乡村生活)”的视频中,他与父母温馨的日常生活让大家羡慕……这些“冒着泥土气息”的短视频让延安农村的日常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里。
“村播”带来了什么
每一条火起来的视频,其实都是一场乡村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城里的人想去体验乡村生活,村里的特色产品、大好风光也急需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如今,借助“村播”,云上卖货、“卖风景”也由不可能变成可能。
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归乡村?今年8月,犹豫了很久,刘莎最终还是决定和老公回到家乡。
1991年出生于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的刘莎,一直和老公苗杰在外从事淘宝电商、物业管理等工作。近年来,看到家乡依托古村落发展文旅产业逐渐走红,两人就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今年8月,两人注册了抖音号“金色陕北(延安黄小米)”,开始在家乡直播带货。
“这是我们陕北黄土高原的小米,大家近距离看一看,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煮熟的小米粥营养价值非常高……”刘莎和苗杰几乎每天都在直播,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拥有了1.9万粉丝。在流量的加持下,甄家湾村的黄小米被越来越多网友关注,每个月仅直播间销售额达30万元左右。
作为青年“村播”,刘莎觉得她的使命不止于此。“现在直播团队一共七个人,除了我们两口子,还雇用了五个负责装货打包的婶婶,都是本村人。”刘莎说,后期她和老公想逐步扩大直播团队和发货厂房,并增加其他产品直播间,做到一号一品,力争让家乡的农产品“火”起来,农民富起来。
“村播”不仅是延安各类人才创业就业的新路径,也是村干部发展乡村的利器。
鼓乡安塞雪花飘,油菜追施越冬肥……虽然离开了南沟村,不再直播出售苹果、樱桃,但张光红依旧热衷于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乡村风土人情。
张光红原是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包村干部。2016年起,村里发展了矮化密植山地苹果和樱桃,几年下来颇具规模。随着通信条件改善,张光红灵机一动,开始尝试用手机直播村里的美景,销售村里的农货。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发短视频,很多人由此认识了我们村,认养了我们的果树,客户里还有外国人呢!”慢慢地,张光红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除了直接认养,果品也在网店销售。一到节假日,村子还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年11月,张光红被调到安塞区沿河湾镇担任人大主席。虽然有了新身份,但他仍是群众心中的好“村播”。
类似的“村播”故事还在延安乡村继续上演着。在田间地头,“村播”已成为带动延安农产品销售、创新延安农业品牌营销、推动延安乡村旅游的重要力量,是延安乡村对外传播文化、推广产品的一张金名片。
“村播”如何走得更远
12月8日中午,抖音号“(崔哥)陕北延安山地苹果”又开播了。
“大家看,这就是延安苹果,又大又红,脆甜多汁。”在存放苹果的冷库里,主播“崔哥”正热情介绍着自家种植的苹果。尽管直播间只有几十人,但他仍坚持直播了两个小时。
47岁的主播“崔哥”本名崔明军,是延长县罗子山镇一名地地道道的果农。今年3月,他开始在抖音平台发布自己套袋、施肥、下果等管理果园的短视频,还坚持天天直播。与其他主播不同的是,他直播并不带货。
“‘村播’的门槛虽然不高,但要想做好却并非易事。”崔明军坦言,平台头部主播动辄10万+的流量和“万单秒空”的盛况鲜有人能复制,多数直播间的人气还是“平淡如水”。尤其像他这样没有掌握流量密码的“村播”直播间,更是常常寥寥数人。所以他现在直播,带货是其次,更多的是宣传、引流。
崔明军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众“村播”们普遍面临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直播路上的难题还有不少:持久带货难、退货率较高、物流成本较高、直播生态尚未成型……虽然面临着压力,但在目前,找到对策,努力完成每一场直播,是他们共同的坚持和愿景。
不可否认,“村播”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很多知识和技巧的活。如何让“村播”持续而广泛地走下去,不断为延安乡村振兴“击鼓助力”,是当前“村播”面临的重要课题。
马莉是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她认为,数字乡村,核心是数据,但关键在人。新一代“村播”中,很多人有不错的学历,不少成功者更是采用团队化运作、产业化运营。其背后的整条产业链,恰恰是以往单个农户所缺乏的。这启示我们,既要打造一批头部主播,又要鼓励乡村草根主播各显神通。未来还要孵化和培养更多元的“村播”群体,带动更多农民崭露头角,助力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塑。
对于农民当“村播”,不少市民也给出了积极建议。
市民何亚亚是一名小学老师,关注了不少延安“村播”。她说,“村播”是个生态圈,涉及农户、快递物流、电商平台、运营方、主播等,各方要做到价值共创、利益共享,形成抱团合力。例如,县域可以利用县级电商服务中心的场地和设备资源,打造一批直播基地、“村播”学院。电商可通过流量扶持、平台赋能、线上学习等形式,强化对延安青年农民的培养扶持。
事实上,对于这份企盼,延安在政策方面也是“暖风频吹”。
“近年来,延安抢抓‘互联网+’机遇,把电商人才培训作为发展电商的基础来抓,在市、县(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延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全市共组织电商人员培训1万余人次,带动农民应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近千人次,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2个,建成运营市级电商孵化中心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3个、物流配送中心17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942个。
“村播”展示的,是发展中的乡村,而“村播”助力的,将是乡村新的发展。可以说,“村播”不只是新时代延安乡村发展的一个起点,更是一株新芽。我们期待这株新芽,在未来开出更多繁花,结出更多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