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龙县坚持让乡风文明活起来、人居环境靓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激发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将“文明种子”撒遍黄龙大地,种出一朵又一朵“文明之花”。
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
墙绘、广场、菜园、绿植……在圪台乡,农家小院幽静雅致,庭院窗明几净,一条条沥青道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广场上群众笑声连连。
“以前村上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现在新修了道路,粉刷了墙面,公共厕所等配套都有了,我们跟住在城市里没有区别,生活得很舒服。”村民张政感慨地说。
近年来,圪台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对辖区内的杂草、垃圾等进行清理,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家禽散养等顽疾。该乡建立垃圾收集池4个、集中填埋场1个、污水处理厂1个,设保洁员50个。今年,开展环境卫生现场评比5次,表彰“最美村组”8个、“最美保洁员”10人、“最美庭院”26户。
行走在圪台后街的休闲步道上,天气晴朗时,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泥土和河水混合而成的独特清新的味道。
今年,圪台乡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仕望河流域圪台后街段打造一条长1.3公里、宽2.5米的休闲步道,路边种植花草,并在步道安装护栏、路灯、宣传栏。宣传栏以精神文明、法治建设为主题,弘扬孝老爱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塑造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河道两岸修建斜坡,进一步提高河道堤防防洪护岸能力,打造一条可供休闲、散步的美丽水岸线。
如今的圪台后街河道已焕然一新,颜值大增,抗洪能力也进一步加强。自休闲步道建成后,农活空余之时,村民三两结伴在步道漫步,已经成为群众锻炼健身的新“网红地”。
从“环境美”迈向“生活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近日,在界头庙镇景家塬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刘全顺正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讲解,在场群众听得津津有味。刘全顺的话音刚落,大家就一起展开讨论。小广场、小院坝变成“宣讲场所”,“普通话”改成“土方言”,“小故事”讲清“大道理”。
村民们纷纷表示,现在村风好多了,村里打牌的人少了、跳舞的人多了,喝酒的人少了、健身的人多了,吹牛聊天的人少了、主动学习的人多了。
近年来,界头庙镇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评得上”的先进人物,通过持续讲好感人故事,广泛选树先进典型,在全乡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培育、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截至目前,已表彰“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最美志愿者”20余人(户)。同时,通过“田间会”“板凳会”,倾听群众心声,听取群众建议,解答群众疑惑,让文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形成乐和邻里、育树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干净整洁的村庄、其乐融融的家庭、健康乐观的群众,界头庙乡村振兴之路上正在劲吹文明新风。
从“外在美”迈向“内涵美”
“过去办事是‘电话找人’,现在是‘一站办理’,太方便啦。”
“我们老年人有需求,党员干部帮忙代办,服务非常贴心。”
…………
说起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三岔镇群众纷纷“点赞”。
近年来,三岔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从突出标准化阵地建设、专业化队伍打造、特色化机制建设、精准化志愿服务等方面着手,边探索、边完善,边实践、边创新,积极开展贴近基层群众需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走出一条具有三岔特色的文明实践之路。
三岔镇人居办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贝坡村开展“我的村庄·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卫生评比活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落细落实。同时,积极发挥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功能室作用,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幕幕心贴心的服务,正不断浸润着人心,提升民生温度。贝坡村将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拓展文明创建领域、丰富文明创建内涵,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奋力打造“社会有序、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文明村镇。
厚植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黄龙县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工作,让乡风民风更淳朴、人居环境更美丽、文化生活更丰富,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