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7日
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12月11日,最高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明确处理涉彩礼纠纷原则。这既体现了司法实践的敦本务实、与时俱进,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彩礼持续攀高、亟待整治的社会现实。
  从《礼记》、古时“六礼”一路走来,发源于传统婚俗礼数的彩礼,本质上传达的是一种尊重和承诺。千百年来,彩礼一直循着“礼”的轨道,中规中矩,温文尔雅,促成多少有情男女结下金玉良缘,维系多少夫妻达成“百年好合”,无从计数。
  然而,在部分地区,高价彩礼已成为婚姻道路上的一道“坎”,让喜事变了味,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随之产生。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一份彩礼往往包含价值数十万元的现金和首饰财物,超出寻常家庭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能不能‘说成’,关键就是谈彩礼”等观念裹挟下,双方父母和职业媒人各有“算盘”,新人自己很难对婚嫁做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原因,婚姻支付数额也水涨船高。有人曾绘制了一张婚姻彩礼变迁图,从20世纪70年代的500元、80年代的2000元、90年代的1.5万元,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15万元,2020年的30万元……近年来,因彩礼数额未能谈拢而导致分手的报道屡见不鲜,高价彩礼成为美好姻缘的“杀手”。
  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5年里4次点名高价彩礼;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提出治理高额彩礼问题。遏制高额彩礼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盼。而本次最高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发布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正是题中之义。
  不得不说,“高额彩礼”在感情与婚姻中埋下了诸多祸根,酿出了一场场悲剧,让多少情投意合的情侣劳燕分飞,让多少本该举案齐眉的夫妻产生间隙,让多少本该和睦合欢的家庭反目成仇,俨然演变为各方都应予以重视的社会问题。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更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回归真诚,变得尤为可贵。如何才能刹住不良之风?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地方部门要逐步完善与细化相关措施,加以限制,同时配合“红黑榜制度”制定奖惩机制,以刚性的约束限制不良风气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要加大宣传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不良风气。
  针对“天价彩礼”,各地各部门理应推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加快修订村规民约对彩礼“限高”,同时借助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引导人们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以善的初心促社会风气的好转。刹住高价彩礼之风势在必行,但也要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需要政策的多管齐下,比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为小家庭的奋斗打拼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等。
  因此,在婚俗改革进程中,我们可将喜事新办、新事简办的倡导落到实处,进一步扩大婚俗改革试点的覆盖面;发动各地政府和群众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提出高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的有效“替代品”;除了日常婚姻登记服务之外,提供更多既有权威性、严肃性和仪式感,又能赋予婚姻美好寓意的纪念形式,让彩礼回归我国传统婚俗“六礼”中的基本功能——认同、保障与祝福。
  遏制高价彩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爱减负,唤回彩礼的“礼仪”内核,营造喜事新办的社会风尚。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用惠民政策排忧解难,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高价彩礼问题终将会成为历史。
  倡树文明新风,抵制高价彩礼是每个婚龄男女、每个家庭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贾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