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韵熙生前努力向看望她的人比出加油的手势 ● 陈超(右)获得了“爱心使者”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 王祥文(中)揭开包着当年生活用品的包裹 ● 袁浩然参加长春大学主持人大赛 ● 韩英春在上课 ● 知青在宝塔山下合影留念 ● 李心草在延安指挥《黄河大合唱》 ● 温暖包发放仪式 编者按:珠流璧转,日居月诸。又是一年岁末时,历史这本厚重的大书又将翻过一页。在这新旧交替的温情时刻,作为新闻人的我们,内心激动而复杂。有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回首,也有对来年的展望。回首2023,我们收获了几许真情,几许感动;我们见证了几许深情,也被深深打动。大美延安,可谓真情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展望2024,我们新闻人将一如既往地用热情聚焦民生福祉,以行动锁定百姓冷暖。情系万家,情动延安。
恩情 你的眼眸中有我不灭的光明
【情景再现】2023年3月6日,10岁女孩程韵熙因罹患骨肉瘤医治无果不幸离世,按照其生前办理的遗体捐献志愿登记,家人忍痛无偿捐献出她的遗体和眼角膜。小韵熙是我市第3例遗体捐献者,其捐献的角膜帮助2人重获光明,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在与病魔抗争的3年时间里,因家庭情况困难,治疗费用高昂,小韵熙得到了来自政府机构、学校师生、慈善协会、爱心企业以及个人的倾力帮助,支撑着她和家人一次次渡过难关。小韵熙的家人也希望能用这样特别的方式,回馈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温暖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记者连线】对于母亲梁丽丽而言,现在每每想起女儿,还是常常会以泪洗面。为了走出悲痛,继续撑起家庭,2023年10月份,她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每个月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韵熙的哥哥现在正在读高二,家里还欠了很多外债,为了孩子,我也会重新振作起来,努力过好接下来的生活,我想这也是韵熙最想看到的。”对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梁丽丽始终感恩于怀,她最大的愿望是要儿子好好学习,圆梦心仪大学,将来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真情 你的生命中有我沸腾的热血
【情景再现】2023年12月21日,延安大学学生陈超在西安市交大一附院捐献了41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用行动挽救了一名血液病患者,成为我市第7例、延安大学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治白血病患者,陈超在大一时就采集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23年8月份,陈超与某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经高分辨配型以及各项检查,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或许可以挽救一条生命。当延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联系到陈超,告诉他的造血干细胞与现在正在等待救援的一名白血病患者相匹配,问他是否真的愿意捐献时,陈超便毅然决然地选择捐献。捐献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陈超隐隐感觉到了身体的麻意,但是他毫不后悔。“想着我在传递生命的希望,就觉得很值得。”他高兴地说。
【记者连线】陈超说,无论是中国古代提出的“大同社会”,还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所需要的就是相互帮助,相互成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点燃人们对于生活的激情。我呼吁大家积极踊跃地加入中华骨髓库及各项公益事业中来,为他人带来希望的火种。”
乡情 你的捐赠中有我难忘的记忆
【情景再现】“这是一件百衲衣,光补丁就打了五六十块。在延安插队四年,我穿着它过了三年半,它已经是我血肉的一部分了……”2023年11月25日下午,72岁的北京知青王祥文带着一家人来到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把自己1969年1月至1972年12月在延安插队期间的9件生活用品捐赠给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
“这件羊毛背心,是老乡用羊毛捻线给我一针一针织的……”抚摸着泛黄但干净整洁的羊毛背心,王祥文湿着眼眶说:“那段插队岁月,老乡们把我们当亲人,手把手地教我们生存、生活、生产。”
在延安插队期间,王祥文在艰难困苦之中,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学会了坚韧与顽强。
“延安始终是我们北京知青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我把当年插队时的生活用品捐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知青岁月,传承伟大的延安精神。”王祥文说。
【记者连线】如今,王祥文捐赠的珍贵文物,正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中做展陈前的最后准备。很快,它们将会在这里默默地为更多人展示那段动人心魄的知青岁月。
亲情 你的奋斗中有我励志的故事
【情景再现】2023年8月,在昏暗的世界里寒窗苦读数年,延安19岁视障少年袁浩然收到了长春大学录取通知书。
袁浩然2004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接近失明。在他五六岁时,母亲王芳发现儿子很喜欢音乐,抱着将来有一技之长的心愿,这对母子踏上了艰辛的求学之路。因中考时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他的音乐之路曾一度中断。不甘放弃音乐梦想的他在2023年年初选择备考面向残疾人的单招考试,最终以628分的好成绩圆梦心仪大学。“眼睛看不到光,那就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人生前行的路。”视障少年和其家人面对困境不抛弃、不放弃,求学背后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很多人。
【记者连线】从延安到长春,近2000公里,袁浩然满怀期待开启了大学生活,母亲选择继续陪伴。目前,在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帮助下,他也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相对困难的就是大学不会像之前上学那样,音乐专业没有专门的盲文教材,自己会通过录音、要课件等努力去克服。”袁浩然说,“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个好事,可以提前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衷情 你的守望中有我讲台的坚守
【情景再现】上世纪90年代初,韩英春和杨艳霞相继来到洛川县秦关中心小学任教。当时各个村庄都有初级小学,孩子到了四年级才到秦关中心小学来上学,因教室不够用,学校还把原来的饭堂改成了教室。冬天太冷,教室里没有暖气,孩子们就早上吃完饭9点30分到校,一直上到下午3点多放学。
“再苦再难,也要读书。”这是韩英春给学生和家长灌输的教育观念。“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不能让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掉队。”因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有学生面临辍学,韩英春夫妻俩在自己经济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倾囊相助。
杨艳霞从小身体不好,加上多年讲台生涯,咳嗽成了难以治愈的老毛病。学校让她到后勤上轻松一点的岗位工作,但她还是选择坚守在教学一线。“只有站在讲台上我的心才能安静下来。”杨艳霞说。
【记者连线】韩英春说:“作为一名乡村教育的老教师,我目睹了乡村学校30年来发生的变化。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守在乡村教育三尺讲台,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以自身一言一行引导学生的品德,以一笔一画训练学生的技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新时代的建设人才。”
深情 你的岁月中有我梦绕的延安
【情景再现】宝塔山下,秋意浓浓,风光正好。一群青丝如染的古稀老人相聚在星火广场合影留念,一如55年前他们怀着同样的心情踏上这片黄土地。
2023年10月,曾经在延安插过队的百余名知青从北京、西安、江苏等地纷纷赶来,又一次相聚在宝塔山下,延水之畔,看演出,叙旧情,话发展。
北京知青闫桂珍是北京93中学生,也是第一批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知青。1969年1月1日,她来到宜川县交里公社合配大队插队。4年农村生活,让她从一个“城里娃”彻底变成了地道的“庄稼人”,也是从那时起,柴火、碾盘、土炕、跳蚤、煤油灯……这些记忆便再也难以忘怀。得知知青回延安活动,她第一个报名参加。
【记者连线】记者回访闫桂珍时,她说:“后来在西安、北京工作多年,却每年都忍不住回到延安。延安早就成了我的家,每次回来看到宝塔山、延河水,曾经一幕幕的记忆都会出现。宜川乡亲们待我就像亲女儿一般,让我从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留恋’,在延安的日子令我今生难忘。每每想到从前,便忍不住提笔记录,其实我自己的《知青回忆录》都写了长达7万余字。”
倾情 你的指挥中有我澎湃的旋律
【情景再现】2023年4月10日晚,延安大剧院,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特别演出——《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上,音乐会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小心翼翼地从时任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的刘妮手中接过“冼星海音乐指挥棒”。
这根指挥棒,是冼星海1935年从法国带回来的。1938年底,它跟着冼星海辗转来到延安。1939年,它又见证了冼星海六天六夜抱病谱写《黄河大合唱》。
此后几十年,这根指挥棒曾跟着鲁艺音乐系学员林渊奔赴抗日前线,又被他珍重保存几十年。2012年,林渊子女把指挥棒还给了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冼妮娜睹物思亲,将其再珍藏十年。
2022年4月,冼妮娜把指挥棒回赠鲁艺。她说:“我父亲一直心想着延安,他自己不能回来,指挥棒代他回来了。”
【记者连线】如今,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内,总有许多游客静静站在“冼星海音乐指挥棒”前,他们说,看着这根指挥棒,仿佛又看到冼星海那激情澎湃指挥演奏的身影,那熟悉的旋律顿时响彻耳畔。
温情 你的生活中有我温暖的传递
【情景再现】2023年12月20日,延安交通音乐广播的工作人员和爱心人士们一起来到延安桥儿沟深桥红军小学的校园里,为这里30名家庭困难学生送来了温暖。
“来,孩子们,今天天气冷,把棉衣穿上就不冷了。”孩子们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和围巾,还开心地拆开了温暖包里的学习用品。这样的暖心活动既给他们带来了冬日的温暖,也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
【记者连线】有一种温暖,如约而至。十年来,延安交通音乐广播通过企业捐资、社会众筹等方式,每年都会筹集到温暖包,送给需要的孩子们。“这样的送温暖活动,我们会一直持续开展下去,也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积极参与,为更多困境中的孩子们送去温暖。”FM98.7延安交通音乐广播运营负责人赵晶说。
本版稿件由记者 贺秋平 叶四青 曹宁宁 白佳雨 孙艳艳白 雪 刘 彦 干雄焱 袁 波 李 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