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4日
“果三代”李海民:
“我要像爷爷一样,把事情做到前头”
通讯员 庞琨 王文斌 记者 孙艳艳
    ●李海民向果农讲解果树涂白要点

  “前两天在抖音上刷到你了,看到你在新疆呢。”
  “我在快手上已经关注你了,苹果种植技术讲得真好。”
  …………
  近日,刚从新疆和田进行苹果技术指导回来的“果三代”李海民,和叔父李蛇喜在村里散步时,不时有村民和他打招呼,说李海民苹果种植技术“讲得真好”。
  李海民是“中国苹果第一村”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村民,也是名副其实的“果三代”。1947年,李海民的爷爷、被誉为“洛川苹果之父”的李新安从河南灵宝运回来200株苹果树苗,在自家4.6亩的地里开启了洛川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之路,也让周围的乡亲们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1亩园可顶10亩田”。
  李新安经历了社会的变迁。他曾被拉去当壮丁,在河南学务果时吃了不少苦。引进苹果树苗时,也受到极大的阻力,但他冲破各种阻力,建起了洛川塬上第一个苹果园。新中国成立后,他坚持发展苹果产业,最终成就了现在的“洛川苹果”。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特别能吃苦,而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苹果事业特别执着。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改变当时我们阿寺村的生活现状。”李海民告诉记者。
  对儿时的李海民来说,印象最深的还不是种苹果,而是偷苹果。当时爷爷李新安的果园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每当苹果成熟的时候,李海民隔三岔五就纠集一帮小伙伴去爷爷的果园里偷苹果吃。虽然偶尔也会被抓住,但爷爷并不会责备他们,还会专门给他们摘一些苹果,让他们放心吃,那香甜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就特别佩服我爷爷,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能把苹果引进洛川。我也想像我爷爷一样敢为人先,把事情做到前头,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说起爷爷李新安,李海民满是怀念。
  李海民说,爷爷种苹果,靠的是胆识和先人一步;父亲种苹果,靠的是经验和爷爷传授的技术。到了自己手上,他依然种着苹果,在传承先辈的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他更崇尚科技。
  1986年,18岁的李海民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苹果园。他喜欢看书,也喜欢没事的时候钻研,一有想法就翻着花样“折腾”,一点也不像个农民。不算这些小打小闹,光是大型技术改良就进行了3次。
  2015年,李海民又把目标定在了“不套袋”苹果上。为此,他专门出国考察,寻找优质品种,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种起了“阳光苹果”。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李海民的“阳光苹果”终于见到了实效。从果面、直径、糖度等指标进行精心筛选后,一颗“阳光苹果”卖到了20元的高价。
  在李海民的果园里,黑色地膜、反光膜、苹果采摘升降机、叉车等种植苹果物资器材科技感十足。他还根据季节不同,在果树间种了三叶草、高羊毛草、野豌豆、黑麦菜等,用来改良土壤和保湿保墒。
  李海民在苹果种植方面的敢为人先、苦心钻研的劲头,也让李蛇喜看到了父亲李新安的影子。
  “海民能够坚持和创新,这与我父亲过去引进推广苹果时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非常像。我希望他能够继续发扬和传承我父亲那种精神,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李蛇喜说。
  在苹果种植上取得成功的李海民没有自满,他还有更多想法要去实现。近年来,他又在苹果新品种种植方面苦下功夫,试种了秦翠、瑞雪等8个品种的苹果。他认真观察记录这些品种的生产性状,帮助洛川果农解决发展新建园时选种难的问题,让果农少走弯路、早见收益。
  1947年,李新安建起了洛川县第一个苹果园后,不少人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在他的身后,无数像李海民一样的“果二代”“果三代”继承他的“事业”,让“洛川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如今,洛川县的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洛川苹果”的品牌价值达到687亿元。去年,该县的苹果总产量更是达到112.7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25年,“洛川苹果”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突破2万元。
  “今后,我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继续研究苹果免套袋技术,试种出更适合洛川塬上种植的免套袋苹果品种,降低种植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让种植户获得更多技术红利,助力洛川苹果产业发展。”李海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