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界头庙风力发电基地 记者乔建虎
寒冬已至,万物境藏。能源大县吴起却是生机勃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县工业园区,一处处建设点建设正酣、干劲十足。
走进总占地30亩的特锐豪(陕西)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光伏支架、光伏板等设备。
“我公司2023年4月份落地,6月份正式投入生产。不管是在前期简便的手续办理,还是后期协助融资等过程都很顺利。”特锐豪公司董事长尤金振说,“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产值4600余万元,给当地带来就业岗位50多个。”
近年来,吴起县全面推进稳油、增气、扩电、促转化,引进一批油气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先后建成了78.4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国网330千伏输变电站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了20万吨油田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25亿方天然气净化厂、100万方天然气液化调峰储备站等一批高质量转型项目。
与此同时,子长市坚持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延安市禾草沟二号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由于煤层只有80厘米左右,开采成本高、效率低。煤业集团积极寻求新出路,于2015年引进薄煤层浅埋、深破碎顶板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经过一年的试验,于2016年11月由中国煤炭协会组织院士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此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并于同年获延安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延安市禾草沟二号煤矿有限公司矿长皮国强说:“截至2023年11月底,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3亿元,纳税1171万元,解决当地就业320人。”
延安能源资源富集,地下藏“黑金”,地上好“风光”,是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截至目前,我市已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煤炭110亿吨,天然气2000~3000亿立方米,页岩油储量0.63亿吨,页岩气2140亿方,风能年有效发电1890~2400小时,太阳能年有效发电1250~1650小时……资源富集的资源禀赋为延安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和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增添了充足的分量和底气。而以特锐豪公司和禾草沟煤矿项目为代表的能源项目,则是延安市加速推进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写照。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按照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兴电、促转型”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能源产业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呈现多方面良好态势。
能源产量持续提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先后出台、实施各项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意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增储上产,有效对冲原油递减,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分别稳定在1400万吨/年和920万吨/年以上,为下游转化奠定基础。2022年生产原煤、天然气、LNG、发电量分别为5228.79万吨、88.16亿方、168.75万吨、108.56亿千瓦时,较“十三五”初分别增长18.6%、1.6倍、1.4倍、18.4倍。
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多元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形成了以油、煤、气、电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龙头的五大主导产业和多元供应体系,建成了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洛川轻烃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能源转化项目,生产主要化工产品达40多种,产能超500万吨,能化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跨越。陕皖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电源方案获得国家批复,670万千瓦火电项目建设指标获批,在建469万千瓦火电机组即将投运。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333万千瓦,依托新能源引进高质量产业项目一批。新能源设备制造、大数据、新材料制造等产业,以高新区、宝塔区、安塞区、甘泉县为重点的集约链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能源科技持续创新,产业水平不断升级。LNG氦气回收、CO2驱油与封存等项目建成,实现我市同类技术应用零突破。全市矿井综合机械化开采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薄煤层开采“110工法”技术、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安全智能开采、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天然气分级分质利用等四大现代能化技术领先国内。通过先进技术运用,全市淘汰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65万吨,矿井由136处减少至50处,煤炭产能由3100万吨提升至6230万吨。长庆安塞油田建成“数字油田”,塑造了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安塞模式”。
能源设施持续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浩吉铁路运煤专线穿境而过,年运煤能力达到2亿吨。三级电网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完成第二轮升级改造。行政村通动力电“全覆盖”。天然气长输管线纵贯南北,互联互通不断推进,县城通气率达到100%,天然气气化人口超120万人。建成一批应急储气调峰设施,全市储气能力达到3000万方。7个县区建成LNG场站,产能227万吨。热电联产供热面积达到超10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21.07万户清洁取暖改造,清洁取暖工程有序推进。
如今,随着一批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重大转化项目建成投产,延安逐步探索形成了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链,初级能源主宰城市命运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在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延安抓住用好新能源发展机遇期,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强化风光资源和配套产业的全市统筹,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新能源产业科学布局。目前,我市新兴产业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蓄积起锐不可当的转型之势,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的亮丽名片。
在这方面,黄龙县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该县确立以新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并且把新能源应用在农业上。去年年底建成投产的大唐黄龙三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以“光伏+农业”互补模式开发建设,板上发电,板下农耕,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优化全县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大唐黄龙三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负责人赵伟说:“项目总占地规模1840亩,装机容量50兆瓦,正常年份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预计年产值2127万元。”
目前,黄龙县已经建成新能源项目14个,年发电量85042万千瓦时,年产值4.9亿元。同时,还将光伏混凝土管桩厂、光伏组件厂、电力塔材及钢结构配件加工等34个制造业项目列入新能源配套产业项目库,总投资约204.2亿元。
近年来,借助风电、光伏大发展的东风,我市成功引进了风机、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吸引下游深加工、风机、轮毂制造等项目落地。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发电装机47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333万千瓦,包括风电263万千瓦、光伏6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万千瓦。在建风电项目共有4个37万千瓦,待建12个160万千瓦,计划今年陆续开工建设,进展顺利的光伏项目有12个160万千瓦。到2025年,预计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845万千瓦。
市发改委能源科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预计全年生产煤炭5230万吨,与去年持平略增;生产原油1420万吨,同比下降1.52%;生产天然气100亿方,同比增长13.4%;加工原油940万吨,同比下降2.8%;生产LNG200万吨,同比增长18.7%;发电量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4%。
按照中省“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延安资源禀赋实际,我市确定了“优煤、稳油、扩气、增电”的发展思路,规划到“十四五”末,原油年产量稳定在1400~1500万吨,煤炭产能扩大到8000万吨,天然气年产能增长至150亿方,建成火电和新能源3个千万千瓦级基地,推动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能源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较为完整的能源化工产业链。
近年来,我市能源化工产业形成了以油、煤、气、电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龙头的五大主导产业和多元供应体系,建成了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能源转化项目,生产化工产品40多种,产能超500万吨,能化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跨越。“我市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积极推进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利用、能源装备制造4条能源化工产业链建设,推动我市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多元、低碳发展,全力建设延安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全省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贡献力量。”延安能源中心主任王延伟说。
如今,随着纷至沓来的合作伙伴,前景广阔的高端项目、日新月异的特色园区孕育了跨越发展的新希望,激活了奋进崛起的“新引擎”,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源源不竭的新动力,延安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已经全面步入快车道。未来的延安,能源产业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届时,延安“地下藏‘黑金’、风光天上来、电从空中走”将不再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