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品《正月正》
● 小品《走亲路上》
● 小品《酒杯端起来》
● 小品《春风得意》 今年,我市与榆林联袂打造“龙腾陕北幸福年”——2024陕北过大年春节联欢晚会。兄弟城市再度携手举办,让晚会更加异彩纷呈、看点十足。那么,今年的春晚中语言类节目有哪些新看点值得观众期待?小品节目有哪些亮点?台下观众又是如何评价?对此,记者对演职人员进行了采访,请他们详细解读,让观众多方位了解语言类节目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本台春晚的《酒杯端起来》《春风得意》《正月正》等小品精彩上演,它们以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表达方式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和好评。
乡村题材是创作的沃土 在乡村,我们会看到邻里之间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互帮互助,同样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而有所争执,但最终,大家经常会通过一顿饭、一杯酒来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酒曲小品《酒杯端起来》就是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邻里纠纷借助“酒文化”最终化解的故事。
“这个小品主要内容是村里的两户邻居之间的故事。养猪户偷吃了大棚种植户的蔬菜,而大棚种植户的狗又偷吃了养猪户的肉,双方互不让步。最后,我作为养猪户的男主人,将两家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喝酒把心结解开,最终化解了双方的矛盾。”《酒杯端起来》的导演及演员苗宝平向记者介绍了该小品的故事梗概。
《酒杯端起来》是本次晚会的最后一个小品节目,但是却让台下的不少观众看得捧腹大笑,大家纷纷表示“看不够”。
“这个小品太搞笑了,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在农村时见过的事嘛。”“小品很接地气。‘乡村振兴领头牛’‘文明乡村领头猪’,这两个叫法很有意思,以后我们村上的养猪大户和养牛大户也能这么叫。”不少观众看完小品后表示。
能让现场观众产生这样的想法离不开苗宝平、惠四凤、耕牛这三位陕北人耳熟能详的小品演员的精彩表演。很多观众不知道的是,这三位演员都有着同样的出生背景。
“我和苗宝平是榆林绥德人,耕牛是榆林横山人。榆林养育了我们,延安又培养了我们,所以我们对于两地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能够回到老家,给老乡们演出,我非常激动。这也是我们三个人首次回到榆林同台表演,得到老乡们的认可,我们都非常高兴。”小品《酒杯端起来》中的演员惠四凤说。
“酒是陕北人每逢佳节时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所以我们在小品中加入了喝酒、划拳和唱酒曲的元素,这样陕北的老百姓看的时候会有代入感和真实感,会觉得这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片段。今后,我们会在小品创作中把更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元素都融合进来,让观众在观看时能产生更多共鸣。”演员耕牛说。
守正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创作春晚小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节目,春晚要同时满足观众对于经典元素的期待,也要与时俱进,引入新的创意和新梗。因此,对于小品导演来说,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和想法。
小品《走亲路上》讲述了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见老丈人的故事。两人在路上相撞,因为言语冲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误会。该小品同时还融入了当下最流行的“科目三”舞蹈,在满足中老年观众观感的同时,也迎合了年轻人口味。
“我们这个小品从策划和排练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个小品刚好是在春节期间表演,正好也是不少年轻后生拜见未来老丈人的时候,我们就以这个点为切口进行了创作。”《走亲路上》老丈人的饰演者吕亚宏不仅是一位小品演员和编导,还是榆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退休民警。在这个小品创作中,他将自己多年执勤生涯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融合在了小品当中。
“在创作中,我把自己过去执勤时遇到的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小矛盾搬到了舞台上。通过交警的监控查看来化解,这刚好就可以把考驾照时‘科目三’很难过关的这一个点自然而然地加到节目中来,接着把时下最火的‘科目三’舞蹈顺势编插进来,包袱有了,热度也有了,同时故事也讲完整了。”吕亚宏向记者介绍说。
“下次春晚请带上我,我的‘科目三’也跳得很好。”“还需要‘科目三’舞蹈演员吗?我免费助阵。”“导演们太懂大家想看什么了。”在“龙腾陕北幸福年”——2024陕北过大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各大直播平台上,网友们纷纷留言,希望自己有机会也能参与到春晚舞台中来。
“观众想看什么段子,我们就演什么段子;观众想听什么内容,我们就抖什么样的包袱。所有的出发点就是以人民创作为中心,只有以这样的思路为出发点,才能让小品长盛不衰、创新不断、魅力不减。”吕亚 宏说。
文化传承是进步的核心 非遗是活着的宝藏,是民族的记忆。作为陕北民间艺术的发源地,榆林、延安两地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涵盖了中国非遗名录全部门类。2023年,在陕北举办的全国非遗盛会,线下60万人逛展,线上点击量高达6亿多次,火“出圈”的非遗盛会让陕北的传统文化也备受关注。眼下,热闹红火的第41届延安过大年春节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正举办得如火如荼,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也是热闹非凡,特别是春节期间,在榆举行的全国秧歌展演更是给陕北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在本台春晚上,延安小品编导、演员贺思林的原创小品《正月正》,就将非遗文化搬上了舞台。
“接到榆林传媒中心的邀请,我也是认真采纳了他们的想法,然后开始创作剧本。我们这个小品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作为创作的核心,讲述了一位陕北秧歌的非遗传承人在北京师范大学给师生们介绍完陕北秧歌的发展后回到榆林,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产生误会争吵再到相互理解的故事。”贺思林说。
从剧本创作到最后上台演出,小品《正月正》的主创人员前后花费了近两个月时间。无论是从主题还是笑点都把控得非常合理,都收到网友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两地小品演员在共同创作上的精益求精,也展现了榆林、延安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认识。
“我和贺思林导演已经有过多次合作。他不仅是对小品的细节‘扣’得严,而且对小品要反映的主题也找得很准。这次合作《正月正》,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表演,而这样的合作也能促进榆延两地在文化方面进步和发展。”演员牛娜说。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热情洋溢的秧歌阵容扭出了陕北人骨子里的乐观倔强,精神中的坚韧顽强,血液里的激情流淌,生命中的风云飞扬,就像孕育它发展壮大的陕北大地一样,山连山、沟套沟、雄浑浩荡、起伏连绵。当小品与非遗文化在舞台上相遇,传递给观众不光是欢声笑语,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我希望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也要把正能量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大家,让小品不光是图一乐,要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这才是小品创作的本质。”贺思林说。
除此之外,由我市选送的小品《春风得意》等节目,也在本次春晚舞台上精彩上演,笑果连连,受到观众的一致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