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11日
年味,年味
① 张俊英制作新年传统面点开心馍
②张书语写春联
③ 韩树爱(右)与女儿创作的龙年剪纸

  记者 延媛 白雪 通讯员 张志林 王文斌 田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岁末年终,春节将至,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之于延安人而言,“年味”是什么?是乡愁,是回忆,更是团圆。是人头攒动的年货市场,是一个个火红的灯笼和一幅幅秀美的窗花,是热闹的陕北大秧歌,也是热气腾腾的油糕和米酒,更是老妈妈在村口的翘首企盼……
  近日,本报记者用笔头、镜头带您逛遍延安,与您一起去感受延安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年,去感受延安那特有的年味。
  年味,在传承和坚守的年俗里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对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2月1日下午,走进市民白女士的家,就看见客厅墙上还挂着去年写的福牌。
  “三四年前,我们家过年贴的对联就已经交给小朋友负责了。她今天刚上完书法课,就准备写今年的新对联了。”
  走进卧室,有一方属于女儿张书语练字的小天地,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字都出自张书语之手。白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平时也比较喜欢书法。女儿张书语从小在身边看着,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她小小年纪就拿起了毛笔。
  “我从三年级开始比较正式地学写毛笔字,参加过学校和市里的不少比赛,都取得了名次。去年,还在首届陕西省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拿了佳作奖。”小姑娘笑着对记者说。问及去年写福牌的事情,小姑娘说自己在写之前打了不少草稿,而且相信自己今年一定会写得比去年好。
  说话间,小姑娘就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出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福字,以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在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过年的氛围逐渐被淡化,但是文化却总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年味。“现在市面上卖的对联非常精致,但我觉得还是无法和传统手写的对联相比较。”白女士说,最近有不少亲戚朋友来要孩子写的对联,虽然孩子书法稍显稚嫩,可这是正宗的自家手写对联,贴在门上,既有墨香,更有年味。
  一片火红中,活灵活现、饱含吉祥寓意的窗花,同样凸显着浓浓的年味。
  走进安塞民间剪纸艺人韩树爱的家里,韩树爱正和她的女儿以及自己的亲家母坐在炕头上,边唱陕北民歌边铰剪纸,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今年是龙年,我创作了一幅《九龙图》。你看,这九条龙形态各异,它们‘遨游’在同一幅剪纸中,栩栩如生。”韩树爱说,龙生九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所以这九条飞龙的造型、神态都不一样,而且她还使用了桃子、葫芦、铜钱等不同的吉祥符号装饰龙身,使得民俗特色更加鲜明。
  这幅剪纸长2.5米、宽1米。凝神细看,九条飞龙腾云驾雾,围着火焰、宝珠盘旋缠绕,立体感十足。中间一条飞龙的龙头灵动威武,其余八条飞龙盘旋两侧,气势凛然,风姿雄健。每一条飞龙身上的纹路不一,用莲花花瓣、锯齿纹、牡丹花瓣等装点而成,精美而神秘。
  韩树爱的亲家母李红丽也一心沉浸在剪纸世界中。只见她手握一把剪刀,将一张纸先折叠,手指翻飞间,一番裁剪,说话的工夫,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便有模有样。
  “我剪的这条龙叫‘福龙’。你看我用桃子、葫芦等元素装饰,桃子代表长寿,葫芦则代表福禄双全,祝福大家龙年能福禄双全。”李红丽说。
  韩树爱的女儿余恬在母亲的影响下爱上了剪纸。她说,龙是中国人最钟爱的生肖,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她剪了一幅“腾龙”,希望来年能够万事顺遂,像飞龙一样能够腾空起舞。
  从转九曲、扭秧歌、逛庙会到标配的贴对联、贴窗花……这些说不完的年俗活动,承载着延安人的年味,也蕴含着一代代延安人对春节文化的传承。
  年味,在淳朴和温暖的乡情里
  “一到过年,洛川家家户户都蒸这开心馍,吃了这开心馍就有年味了……”1月27日,在洛川县凤栖街道作善村,村民孙金红一家人正围在案头,制作着洛川新年的传统面点——开心馍。
  每年一到腊月中下旬,孙金红和婆婆都要叫上周围的姐妹一块儿做开心馍。大家在聊着一年的开心事儿的同时,手下的活计是一点儿也不耽搁,一个个开心馍通过一双双巧手脱颖而出,等待上锅蒸制。
  “开心馍都是用发酵好的面,面要揉到,揉得像绸子一样,摸起来是绵软的,蒸出来后就好吃,有嚼头、很劲道。”孙金红已经总结出了蒸好开心馍的经验和技巧。
  过年前夕,洛川每家每户都要蒸上几大锅馍,一方面,寓意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另一方面,馒头在蒸的时候会发起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大家会蒸出多种花样的馒头和新年吉祥物等,而每一种馒头的造型所表达的寓意又都各不相同。孙金红的婆婆张俊英就专门给孙子蒸了“兔子”和“老虎”馍。
  “让娃吃了就像老虎一样强壮,像兔子一样欢快活泼。”张俊英的眼神中充满慈爱。
  开心馍出锅后,心灵手巧的洛川人总会在馒头上点红,寓意来年鸿运当头,一年喜庆。也会端东家、送李家,互相赠送品尝,这种充满乡情的举动,滋养着一个个平淡淳朴的乡村日子,延续着一缕缕割舍不断的人间烟火。
  在子长市杨家园则镇丹头村,同样飘散着一股浓浓的年味,悠悠的乡情。
  一进腊月,丹头村村民杨红兵一家就开始忙着为过年做起了准备。
  腊月初七一大早,杨红兵家厨房里的大铁锅上便冒着浓浓的热气,炊烟在乡村的上空飘荡。年关将近的乡村里,亲朋好友们早早地来到杨红兵家,为杀年猪做着各项准备。
  起锅烧水、放好刀具、摆好杀猪架……准备工作完成后,众人齐心协力将年猪抬上了杀猪架,放猪血、烫猪毛、刮猪毛,不一会儿,便将猪身上收拾得干干净净。紧接着,大伙儿开始切割猪肉。手起刀落,咚咚锵锵,不一会儿,两头100多公斤重的年猪便被分割成了大肉块。
  “这两头猪基本都是给朋友们准备的。土猪肉的味道好,肉比较结实,马上也就过年了,每家分送一些,都让尝尝。”杨红兵说。
  屋外杀猪割肉忙,屋内准备家宴欢。在巧妇的手中,金黄的酸菜、晒好的干豆角和新杀的年猪肉完美相逢,没多久,一道猪肉烩菜就端上了餐桌。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桌边围坐着亲朋邻里,谈笑间尽是旧时回忆或邻家趣闻。杀年猪在此刻,是年味,更是乡情。
  “我们农村过年杀猪时,人多热闹,饭也香,真是太高兴了!每年就爱吃这顿杀猪饭,感觉特别温暖,特别红火。咱们吃杀猪饭,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吃的就是乡里乡情。”杨红兵高兴地说。
  是啊,延安年味掺着乡情、绞合着时光混合成一种或滋味或情怀的味道,从不会随时间日益消淡。相反,会在寒冷的冬日里愈加浓重,在我们心底深深扎根。
  年味,在回家和团圆的期盼里
  “哪天能回家啊?”“今天能回来了么?”春节的仪式感,从妈妈的电话由往日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变成每日一问何时回家开始。因为喜气洋洋的亲情期盼,“回家过年”总是牵动着最温馨的情愫。
  早早收拾好行李,待手里的工作一交差,小白麻溜地踏上了回延安的路。
  “一年没有回家,特别想念父母。”今年32岁的小白原本一直在延安工作,去年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了山西。尽管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但小白早已按捺不住回家的激动,就想着早回来几天,帮着长辈收拾家里,陪家人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二,一出火车站,小白便看到了等候多时的父母。“人齐了,过年才算开始了。”看到孩子回来,小白父母的脸上满是笑意。
  回家路上,小白和父母去了趟菜市场。挤进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同大家一道精心挑选着所需的食材,莲藕、青菜、黄瓜、虾、鱼……不一会儿,双手已经满满当当了。采购完毕,开着车往家里赶。回到家,一家人聚在厨房里各显神通,叮叮当当、欢声笑语,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负责的菜做得色香味俱全。烟火掩映厨房香,是人间烟火气里的幸福。
  吃完饭,天色也暗了下来。与家人聊起春节计划时,小白坦言,她还打算去看望许久未曾见面的亲戚、同学和朋友,让自己过得充实且快乐。“或许这就是春节的意义,不在乎漫长的回家之路,不在乎短暂的停留,不在乎返程上班的辛苦,只要亲人、朋友们能团聚,哪怕只是一天半天,心中也倍感温暖和幸福。”小白说。
  回家过年,是每个人共同的期盼。人们跨越山川,朝着家的方向奔赴,只为见到那些朝思暮想的容颜,感受阔别已久的温存,为幸福写下最美的注脚。
  延安到榆林市绥德县中角镇,直线距离200多公里,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早些年,只要有条件,50多岁的延先生都会赶回老家过年。“通常是过年前几天回去,忙了就是过年前一天回去。”延先生家中有兄弟三人,均在延安落户生活。每年陪父母过年是他们兄弟几人的习惯。
  无论离除夕多么近,只要儿子们的身影出现在村头,二老的眼睛里,就带着光。
  延先生说,每次过年回到家,勤劳的父母早已把每个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被褥铺得整整齐齐,迎接他们归来。那几天是父母最快乐的日子,他们拉着父母布满皱纹的手,有着说不完的话。父母也仔细打量着他们,关切地问这问那。过年在家,父母每天将饭桌摆得满满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温馨快乐。每次他们要帮忙时,父母总是以“你们不熟悉”为借口,独揽了家务。
  随着前些年母亲的去世,过年由延先生回老家,变成了父亲来延安。
  “一方面,因为工作原因,有时候确实需要有人坚守岗位;另一方面,老人为儿女忙碌了一辈子了,也该享享福了。”延先生说。
  这几年,延先生都会早一点把父亲接到延安,陪陪孙子或重孙子。如果自己有空,也陪他出去走走。在延先生看来,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幸福就在哪儿。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春节年年如期而至。所谓年味,大概就是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而如今,所有的年味都将化成与父母亲人相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