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根和魂”,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陕北黄土高原,不仅孕育了勤劳勇敢的陕北人民,孕育了革命圣地延安,还孕育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口授心传,传承着腰鼓、剪纸、蹩鼓、面花、胸鼓等璀璨绚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日起,本报推出《我是延安娃》栏目,用少年儿童的故事讲述民族的、时代的非遗传承故事。
“咚咚咚,咚咚咚……”正值寒假期间,在宜川县城一栋居民楼里,不时传来清脆爽朗、节奏明快的鼓点声,这是强书萱正在向家人表演宜川胸鼓,欢快活泼、刚劲矫健的表演引得家人连连拍手叫好。
强书萱今年8岁,是宜川县城关小学一名二年级学生,平日里除了学习之外,她还喜欢画画、书法和跳舞,但说起她最喜欢的兴趣爱好,还要数宜川胸鼓。“打胸鼓的时候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愉悦身心,每次打完都觉得很开心,一点都不觉得累。”强书萱说。
强书萱与宜川胸鼓结缘,源于一次偶然。“当时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大班,一次偶然机会路过县文体活动中心,看到有一群孩子在学习宜川胸鼓,她就说自己也要学。”母亲胡涛涛说,当时书萱只有6岁,一开始家人并没有当回事,想着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几天。但为了尊重孩子的意愿,家人还是给她报了名,并购买了练习宜川胸鼓用的器材。
每逢周末,强书萱都会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宜川县文体活动中心免费学习宜川胸鼓。身体运转要有能劲儿,扬鞭摆头要有巧劲儿,翻腕击鼓要有脆劲儿……在这里,宜川县文化馆组织的宜川胸鼓培训班每周末会准时举行,近年来更是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宜川胸鼓的青少年,也让这项流传于黄河岸边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陕北多鼓舞,作为其中之一的宜川胸鼓,以其刚劲矫健、潇洒爽朗、节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风格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1996年,宜川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胸鼓艺术之乡”,2007年宜川胸鼓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双手击鼓稳准狠,颤步摆头眼传神。”宜川胸鼓表演具有清脆爽朗、明快潇洒、气氛热烈等特点,鼓点节奏清脆明快,变化多端,极为丰富,激烈的鼓声像滔滔黄河激浪,清脆悦耳又窃窃私语,展现出宜川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朴实忠厚的艺术感情。
“一开始我们担心影响学业,后来发现其实是大人多想了。孩子通过练习胸鼓,不仅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学习更加主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养都有所提升。”强书萱的努力与坚持,也深深感染着她的家人。
“打胸鼓需要持续的体力输出,有时候看到孩子打完后满头大汗,作为母亲也很心疼。但是看到孩子表演时开心的笑容,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陪伴孩子练习的过程中,胡涛涛也通过翻看书籍、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宜川胸鼓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宜川胸鼓是宜川县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只要孩子坚持,我们就会无条件支持,让传统非遗能够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胡涛涛说。
在宜川当地,每每逢年过节,头扎英雄巾、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的宜川胸鼓表演者走上街头,成为当地传统年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表演时,只见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鞭,打起鼓来鼓点花而不乱,节奏对比强烈,鼓点清脆有力,舞姿优美精湛,整个表演气势磅礴、绚丽多彩、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宜川胸鼓独有的艺术风采,也是这门古老艺术吸引众多像强书萱一样的青少年踊跃练习传承的魅力所在。“现在,宜川胸鼓不仅仅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们全家人共同的乐趣。我会在学习之余继续坚持练习,努力让自己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将我们宜川胸鼓的风采展现给更多人。”强书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