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雨晴正在剪纸创作 “我是延安娃,我叫杨雨晴,我剪纸已经5年多了。”近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余泽玲的工作室,来了一位10岁的安塞剪纸爱好者杨雨晴。她说:“今年是龙年,我要请余奶奶教教我怎么剪不同形状、不同寓意的龙。”
安塞剪纸历史悠久,“土壤”肥沃,这里的婆姨女子爱美,剪纸就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管是年轻女子、中年婆姨或是白发婆婆,打小都跟着家中的女性长辈们学习剪纸,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田地里的庄稼和牛羊,桥畔的花草和流水,想象里的狼虫虎豹,传说里的鬼怪神灵,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很多人都练就了一手剪纸绝活。2006年,安塞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安塞姑娘,杨雨晴在4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剪纸大师余泽玲手中翻飞的剪刀和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尖尖的剪刀、红红的剪纸,让这个女娃娃爱不释手。
“妈妈,剪纸好漂亮,我也要学。”小小的心愿,大人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孩子竟然悄悄地在幼儿园跟着老师真的学起了剪纸。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安塞,孩子们打小就有学习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和环境。为了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安塞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民间艺术“五进课堂”,推行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陕北曲艺纳入学生社团活动,包括在一些幼儿园,保护传承学习民间艺术的氛围也十分浓厚。安塞的学生从小在校园里就能学习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和曲艺。
小孩子都好动,常常坐不住,杨雨晴在这点上倒是有自己的长处。刚开始学习剪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小小的剪刀在方方的红纸上歪歪扭扭地慢慢移动着,剪了一片树叶的样子,就拿去给老师“能”(陕北方言“炫耀”之意)一回。8岁多的时候,终于剪出了一个拙朴的抓髻娃娃,杨雨晴宝贝得不得了,拿回家让妈妈给她裱了起来。
“拿起剪刀红纸的时候,就想剪出漂亮的图案来,剪着剪着,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平时也是个闹腾孩子的杨雨晴,每每剪出来一个好看的“花样子”,总能高兴好一阵儿。再大一些的时候,她不仅在学校学剪纸,寒暑假的时候还会瞅机会央求着妈妈带她回安塞跟着余泽玲奶奶学剪纸。
到如今,四五年过去了,杨雨晴的剪纸热情依然不减,家里书里夹的、茶几玻璃下压的、相框里镶的,都是她或笨拙、或可爱的剪纸作品,有动物图案,也有植物图案,还有安塞剪纸中传统的生肖图、团花和抓髻娃娃等,共有百十来幅。
每次来余泽玲奶奶工作室学习剪纸,杨雨晴都特别高兴。“余奶奶的剪纸很有意思,剪的人物、动物都很可爱,总是用牡丹、莲花、龙凤、石榴、桃等这些传统的吉祥花样来装饰,看起来就很美。我很喜欢安塞剪纸中的传统纹样,但是我的剪功还差得远,要跟着余奶奶好好学习,努力做一名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杨雨晴说。
这次一见到余泽玲奶奶,杨雨晴就拿出了自己已经剪好的龙请求指导。
“奶奶您看我这条龙剪得怎么样?”
“剪功进步不小,剪得很仔细。但你这条龙还是有些偏卡通的感觉。咱们安塞剪纸,是黄土地上一辈辈婆姨女子对美的创造和遗留,是经过千百年时间验证的。你以后剪纸要多吸收传统元素,大胆想象,多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这样你的剪纸就会越来越好看。”余奶奶仔细地指导着杨雨晴。
“你看这条龙,鼻子是石榴的形状,嘴、尾巴和爪子都有铜钱的元素,眼睛是荷花花瓣,这些都是民间传统的吉祥符号,是对龙年最好的祝福……”余泽玲拿出自己剪的龙给杨雨晴对比讲解。
在余泽玲的精心指导下,杨雨晴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拿起剪刀红纸就开始剪。一个多小时过去,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龙被剪了出来。
“今天在余奶奶这里收获满满,我回家要拓着这个样子再多剪一些,送给我的好朋友们,祝福大家在龙年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杨雨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