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3日
非遗之中享“年味”
记者 刘彦 白雪 王冬 通讯员 刘阳
  玉兔辞旧春华启,龙腾新岁万象新。春节期间,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塞,各种非遗技艺纷纷“亮相”,活灵活现的剪纸、激情澎湃的腰鼓、五彩斑斓的农民画……过年的喜庆氛围感瞬间拉满。当春节邂逅非遗,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让安塞这片黄土地绽放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剪纸“活”起来
  一把剪刀,一叠红纸,十指翻飞间,一条条栩栩如生的红龙跃然纸上。日前,记者走进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余泽玲的工作室,一睹她创作的以“龙”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百龙图》的风采。
  “安塞剪纸的图案须得是圆形或菱形,内容也要是牡丹、莲花、龙凤、石榴、桃等象征吉祥的花样。你看,这幅剪纸叫‘瑞龙聚财’,龙的眼睛是荷花花瓣,鼻子是石榴形状,嘴巴里噙的宝珠用铜钱做成,象征龙年人们财源滚滚。这幅剪纸叫‘飞龙在天’,龙的全身装饰用的是富贵纹,额头上是莲花花瓣,剪的时候我特意让龙的姿态更加飘逸,好像飞在天上……”余泽玲指着她的《百龙图》详细为记者介绍道。
  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龙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种吉祥寓意,鱼跃龙门、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精虎猛、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为了庆祝甲辰龙年的到来,余泽玲从2023年农历十月就开始精心创作龙年主题剪纸作品《百龙图》。作品总计包含130多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形剪纸。
  安塞剪纸艺术特色突出,安塞民间剪纸艺人对于传统符号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意翻开余泽玲《百龙图》中的一条,但见龙头厚重威武,龙身蜿蜒灵动,龙爪前抓后蹬,云勾、葫芦、牡丹、佛手等传统元素在余泽玲的手下变成了龙身的各个部位,让这条龙既神奇又富有韵味。
  “每一个生肖年,我都会进行主题剪纸创作。今年是龙年,也是我创作最多的一年,一百多条龙,每一条意义都不同。作为一名安塞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我想用剪纸表达对龙年最真诚的祝福。”余泽玲说。
  腰鼓“舞”起来
  冬日暖阳下,在安塞体育运动广场上,一群孩子身背腰鼓、手舞鼓槌,生龙活虎地排练着。腰鼓咚咚响,红绸猎猎舞,鼓娃们踩着鼓点欢快地踢踏、跳跃、击鼓、缠腰,昂扬如雏龙飞天,热烈若赤凤跃舞,穿插交替纵情开阖,队形变化层出不穷。热情童趣、引人入胜的少儿腰鼓魅力独特,赢得现场围观群众掌声阵阵,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每年正月腰鼓秧歌‘过大街’,安塞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我们少儿腰鼓方阵。与成人腰鼓相比较,少儿腰鼓更加欢快红火,孩子们打起腰鼓来张弛有致、进退有距,能能的潇洒、浪浪的放纵,活泼可爱、阳光向上的恣意张扬,往往能吸引更多观众的青睐喝彩。”安塞腰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苏宏丽说。
  腰鼓是安塞人骨子里的基因。据考证,腰鼓在安塞传承发展已有2000多年。在安塞区文化艺术馆里,就珍藏着一块当地出土的宋代腰鼓人物画像砖。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年前后走进安塞区,几乎村村都有腰鼓队、家家都有鼓手,倾耳就是鼓声轰隆庆祝丰收,张目则为彩绸欢飞迎接新年。
  在安塞地界上,各街各镇、各村各庄歇了一整年的大鼓大镲、腰鼓彩绸,都被庄严地“请”了出来。腰鼓百面春雷发,天幕下、地台上,黄土地上的人们用腰鼓火辣辣地倾吐着他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娃娃们对腰鼓的热爱更加纯粹和真挚。
  训练现场,都是已经有三四年鼓龄的10岁左右的孩子们,打起腰鼓来虎头虎脑,尤其惹人喜爱。在苏宏丽的严厉指导下,鼓娃们练得特别起劲,只见他们时而俯身下腰像蓄势的弯弓,时而腾空飞跃如飞扬的流星,时而穿插变幻似戏水的游龙。花样的少儿腰鼓,舞出了安塞少年的乐观豁达,更舞出了黄土地新春佳节的幸福红火。
  “我喜欢打腰鼓,腰鼓让我走上了许多很好的舞台,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每年一到腊月,我和同学们就积极报名参加少儿腰鼓训练,就想好好表演一番,让咱们安塞的父老乡亲尽情感受少儿腰鼓的魅力。”少儿腰鼓手张嘉佑说。
  农民画“炫”起来
  安塞,也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之一。安塞农民画写意诡谲、色彩斑斓,独具黄土高原的厚重大气、个性鲜明。
  在安塞,农民画和剪纸一样,也是婆姨女子们的最爱,她们用惠心妙笔描绘生活、描绘热爱,描绘着心中的美好之歌。年,就是她们最好的创作素材之一。
  腊月十六,安塞区第二小学早已放了寒假。但是在学校的一间画室内,一群热爱农民画的安塞娃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聚精会神地描绘着斑斓的农民画,有画龙的,有画虎的,还有画莲花的……画室墙壁上,一幅幅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想象童真、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农民画也都出自于这一双双稚嫩的小手。
  “我画的是《毛猴抽烟》,是安塞农民画的传统题材。你看,猴子头上有鱼,身上也有各种鸟、虫子和花草的纹饰,让人一看就觉得毛猴抽的不是烟而是热闹,很有意思。”小画手蔡忆冉说:“跟着李老师学习农民画,让我学到了很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知识和绘画技巧,更多了一双发现美、热爱美的眼睛。”
  蔡忆冉口中的“李老师”是安塞民间艺术家李夏瑶。她坐在一群孩子中间,给这个娃娃说一说,又给那个指一指,“这条龙须、那个龙爪,颜色搭配大胆而统一,画得真好。”在李夏瑶的指导下,小女孩袁檬用她的巧手手画出了一条惟妙惟肖的龙,这条色彩艳丽的龙盘踞在深浅不一的蓝色祥云之上,腾空而舞,仿佛要给人们送来新年最为吉祥的祝福。整幅画作充满孩童的丰富想象。
  “我从7岁就开始学习农民画了,新年来临,我创作了这幅画,祝福大家龙年健康快乐。”袁檬说,为了把这条龙画好,她看了很多民间艺术家关于龙的画作,在画的过程中,自己又增添了很多民俗符号。
  在这间缤纷的画室里,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画着农民画。《中国龙》《毛猴抽烟》《虎妈妈和孩子们》《莲》《羊》等一幅幅极具地域民间特色和生活情趣的安塞农民画,在孩子们的小手下被一一创作出来。
  李夏瑶老师也为新年创作了3幅农民画作品,其中《过年回家》那一幅尤其年味十足,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姐姐手里拿着灯笼和玩具,因为跑得飞快,灯笼都被风吹得向后飘了起来。脚下的小花狗直往家的方向冲。弟弟拿着鞭炮、踩着滑板车紧跟其后,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爸爸宽阔的肩上扛着粮袋,另一只手里还抱着大公鸡。烫着卷发的妈妈提着2条鱼和装得满满的礼品袋快步跟上。4人穿着鲜艳的新衣,脚下踩起的风恰恰可见一家人“回家过年”的急切。
  整幅画作色彩饱满丰富、传统元素运用讲究,其中祥云、石榴坐牡丹、万字纹等吉祥符号更是完美融入人物服装、形态、动作中,让作品看起来画风独特,艺术气息浓厚,新年氛围更是浓浓溢出纸面。
  “安塞农民画凝聚着陕北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精髓,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老百姓的生活在孩子们的笔下经过配色、夸张等手法后,画作中往往洋溢着奇异的想象,更添意趣。”李夏瑶说,学习农民画能让孩子们在色彩变化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孩子们对于陕北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在年节前后创作新年主题的农民画,也让年味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