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一起登宝塔山喽
●这里风景独好 正月初五,艳阳高照,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带着孩子再登宝塔山。
站在宝塔山脚下,能看到巍巍宝塔立于山顶,在树木的掩映,只能看到塔顶,要想窥得全貌,必须要登上山顶。
还记得第一次我们去爬宝塔山时是夏天,孩子们沿着树荫浓密的小路一鼓作气地爬上山顶,特别兴奋。那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只惊叹于宝塔好高,塔下的金钟好大。
这次是春节,路上还有积雪,队伍更加庞大,我们决定换一条线路,从大厅进入景区,再沿着台阶蜿蜒而上。令人意外的是,春节期间游客特别多,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路上挨挨挤挤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我们一行人顺顺利利地到达宝塔山顶,一座八角九级阁楼式砖塔映入眼帘,女儿好奇地问:“这座宝塔有多高啊?”我看了介绍,告诉她:“宝塔高44米,大约有你这样身高的40个小朋友这么高呢!”女儿顿时惊呼起来:“这么高的宝塔怎么能建在这么高的山上的呢?”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环绕宝塔一周,我们发现宝塔是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有南北两个门,南门上书高超碧落,北门上书俯视红尘,塔内有楼梯可以通到塔顶,可惜工作人员说里面正在维修,修好才能登塔。
宝塔始建于唐代,虽历史悠久,但经过不断修葺,如今依然保存完整,屹立于山顶。在宝塔旁边有一座凉亭,里面挂着一口大钟,斑驳的钟面,仿佛刻画出历史的脉络,经久传承。据说这个钟的钟声能传递3-5公里那么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用来传递信号的。
宝塔和大钟见证了延安历史的变迁和辉煌。站在这里,耳边还回响着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游客们都争相与宝塔合影留念,我们也凑了个热闹,来了一张大合影,赶紧把这一刻记录下来。
沿着大路继续往上走是烽火台。硕大的墙砖砌成的高台大约有两层楼高,站在烽火台上,远远眺望,群山仿若一条条游龙匍匐在大地上,好像随时准备腾飞。烽火台作为战争时期传递信号的重要设施,在延安这个古老的边关要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正好可以看到宝塔的全貌,孩子们兴奋地用手托起宝塔合照,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继续往上走就是顶峰——摘星楼,现在摘星楼的围栏旁,可以俯瞰延安的全貌,昔日混着泥沙的滚滚延河水,在延安市政府的大力治理下已经变成了公园,弯弯曲曲的延河水穿过整个城市,继续造福着延安人民。
我想象着站在摘星楼的顶端,伸出手,那纯净的延安蓝的天空也仿佛触手可及。“如果是晚上,是不是伸手就可以摘到天空中的星星了?”突然,女儿感叹道。
走在下山的路上,阴凉处的积雪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我们边玩边走,很快来到了山脚下,顺着出口继续走,山下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恢宏大气,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它们就是给宝塔山最好的注脚。
每一次来宝塔山都能给我们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孩子们,三年前和三年后两次登宝塔山,他们对宝塔山已经有了更新的认识,也许再过三年我们还会相约带孩子们登宝塔山,那时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延安实验小学教师 李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