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快速成长,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问题。2009年至2020年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学业竞争、人际关系、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及生活方式问题等因素共同造成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全社会应加强关注并及时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多措并举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市政协委员、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王俊虎建议,要完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增加师资力量,落实专职教师政策,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其次,要高效整合全市校内、校外心育资源,组建工作小组,培养学生心育骨干力量,搭建全市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完善各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积极构建内外结合、多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同时,学校要选择适合我市青少年特点的心理测评量表,将其纳入常规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测评结果异常学生,家校医联动,及早实施精准干预。还要针对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中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暴力展开重点治理,建立相应排查机制、治理激励与问责机制,开展好法治宣传教育,推动重点区域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谈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事多年学前教育工作的市政协委员、宜川县行知幼儿园园长范灵芝更是忧心忡忡。她在调研中发现,现如今的孩子,无论是学龄前儿童,还是中小学生普遍都存在不自信、抗挫能力差、玻璃心、不懂感恩、手机成瘾、不够自立等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心理教育、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解决。”范灵芝说。
为开好两会,范灵芝精心准备了《建议成立青少年心理素质成长中心》的提案。她希望通过相关特训课程和研学,让孩子们树立远大梦想,懂得感恩、学会学习、增强抗挫能力、不断开阔视野,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她还希望政府和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社会资源的合作,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让孩子们的心理强起来。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屡上热搜,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但整个社会层面仍存在心理健康知识匮乏、认知不足、转介机制不通畅、各方合力不够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委副主任王浩说。
据了解,2023年8月份以来,延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了我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筛查教师400人,其中表现为阳性(症状为强迫、焦虑、抑郁等)的有100人,占比25.0%;筛查学生9000余人,其中发现可能有抑郁症状的学生400人,占比4.4%,有明显抑郁症状的学生552人,占比6.1%。2020年以来,全市18岁以下青少年就诊患者共10345人次,住院436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
对此,王浩建议,出台我市近三年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每年具体工作任务,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市县两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已发现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建立转介机制,建立学校、医院绿色转诊通道,提供一站式保障服务,确保其获得适时和适当的治疗;通过公众号、电台直播等方式,针对儿童青少年多发的焦虑、抑郁等障碍进行科普宣传,增加全市人民对于疾病的认识,降低病耻感,实现心理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