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4日
大棚里的“春天”
——安塞区大力发展设施蔬果产业纪实
    ●整齐排列的大棚
    ●工人们在装箱称重
    ●冯德贵打掐辣椒枝蔓
    ●大棚茄子
    安塞城区一角

  通讯员 吴静 记者 朱佳雨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近年来,安塞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设施果蔬,通过政策、技术帮扶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大棚果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走进安塞区建华镇保老庄村,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里,一簇簇鲜嫩的辣椒挂满枝蔓,种植户们正忙着采摘、挑拣、装箱。
  “今年辣椒的产量很高,价钱也不错,批发价每斤都在2.5元以上,在最忙的时候,全家人都要上手采摘。”种植户冯德贵一边忙着打掐辣椒枝蔓上细嫩的拐枝,一边告诉记者,他家这棚辣椒已经种了3年多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这棚辣椒个头大,颜色好看,吃起来皮薄脆辣,产量也高,到现在已经采摘了两茬。”冯德贵说,儿女们早已成家,他们老两口也不想闲着,就开始种起了大棚。
  冯德贵说,现在农民只要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各级政府从基础设施到技术指导方面都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大棚不用自己建,政府建好,我们农户承包,不会种的也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很快就能上手。只要肯踏踏实实地劳动,光景就能过得好。”冯德贵高兴地说。
  建华镇坚持把产业发展、鼓励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留乡发展,持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设施蔬菜是安塞区农业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成为陕北设施蔬菜种植第一大县区。
  安塞区沿河湾镇云坪村种植户王娜家的茄子大棚内一派喜获丰收、温暖如春的景象。大棚里高高的茄子枝蔓上枝叶翠绿,一个个油紫鲜亮的茄子挂满枝头,长势喜人。云坪村的温室大棚茄子获得大丰收,种植户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最近真是忙坏了。尤其是这几天,我每天都忙着采摘、出货,一刻也不敢耽误,一天基本就在大棚里忙着。”王娜高兴地说,“累是真累,高兴也是实打实高兴。我一共种了两棚茄子,预计能产5000多公斤,销路也不用发愁,收入肯定差不了。”
  以前,王娜家主要种植大田葡萄,后来她与村上其他大棚茄子种植户交流,发现种植茄子的市场和前景都很好,收入也要比大田葡萄多一些。之后,她就开始种植大棚茄子。
  “种植大棚茄子真是个精细活儿,必须要用心好好管理。”王娜说,她家种植茄子已经好几年了。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她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摩、学习,现在也算是村上种植大棚茄子的一把好手了。“你看我种出来的茄子光泽度高、品相好,产量也高,特别受客商的欢迎,每年的纯利润至少在3万元以上。”王娜一边说着,一边高兴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种出来的茄子。
  近年来,安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设施蔬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狠抓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三改一提”关键技术集成推广、蔬菜精深加工、反季节水果市场营销等,不断鼓励农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力推动了设施蔬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则百姓富。在安塞区,“菜篮子”鼓起了不少村民的“钱袋子”,让当地群众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咱农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王娜说,下一步,她还要进一步提升大棚种植管理技术,再扩大种植规模,多采用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把大棚茄子种得更好,把日子过得更美。
  “大棚经济”上做“活”文章
  走进安塞区化子坪镇河西沟村漩水湾大棚种植基地,一座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内暖意融融,一行行绿意盎然的草莓秧蔓间,密密匝匝的白色小花点缀其间,更有不少已经成熟的草莓露出鲜红的“脸蛋儿”,分外惹人喜爱。偶尔几只蜜蜂嗡嗡飞过,忙着给草莓花授粉,整个大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上建成大棚基地后,我们一家人就商量好要种草莓,发展产业。”大棚草莓种植户杨光胜说,这些年,自己身边越来越多人靠着种大棚发家致富,年收入非常可观,给家里买了房,还有多余的收入能给家人买保险,他就想着依靠发展大棚产业致富。
  “现在种大棚的技术非常成熟,只要你肯下功夫,区上和镇上的技术员随叫随到,不管遇到啥技术困难,随时都有人帮助和支持。”杨光胜说,他家今年一下子就种了3座大棚草莓,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他就像管孩子一样仔细管护这3棚草莓。草莓何时栽苗、如何浇水、怎么授粉,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植,他的草莓现在长势非常好。
  “我的1座大棚草莓上个月已经‘抢鲜’上市了,来采摘的顾客品尝后都说味道特别好。还有一部分草莓,也早早就被安塞城区的水果店预订。”对于种大棚草莓取得成功,杨光胜感到特别高兴。他说,自家的3棚草莓在栽苗之初就是按照错峰上市来安排种植的,上市后价格肯定低不了,收入当然也少不了。
  近年来,化子坪镇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下功夫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大力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该镇河西沟村是一个典型的油气开发村,此前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不是很足。
  “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强化长效产业基础,建成大棚产业基地5个。另一方面,我们下大力气动员村民发展大棚种植业,其中河西沟村漩水湾49座5875米大棚已经全部投产使用,真正实现了村民不出门,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村党支部书记李林玺说,河西沟村建起大棚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村民回村种植大棚,甚至还有周边的一些村民到河西沟村租种大棚,既给村集体带来了收入,也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目前,河西沟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5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鼓励大棚种植户持续提升种植管理技术,不断改良升级种植品种,进一步拓宽大棚草莓等反季节水果销售渠道,让河西沟村人的钱袋子更加鼓。”李林玺说。
  据了解,化子坪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大棚产业,不断推进“一镇多品牌”“一村一特色”,下大力气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用心打造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链,大棚种植管理技术越来越好,产品品质越来越高,销售市场越来越大,地方品牌越打越响,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目前,全镇累计建成大棚种植基地20个,大棚1032座,主要以反季节蔬菜、草莓、西瓜、小瓜、葡萄等特色种植为主,每棚每年产值达8万多元。
  目前,设施蔬菜产业涉及安塞区8个镇、3个街道,覆盖117个自然村,有2.76万人从事设施蔬菜种植,从业农民占农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全产业链集聚品牌效应
  沿河湾镇云坪村葡萄在安塞小有名气,其中,种植瓜果收益较好的就有种植户李龙。2月27日一大早,记者走进李龙的种植大棚,他正忙着培育幼苗,一株株绿油油的幼苗整齐排列,承载着下半年丰收的希望。
  “我种的水果,口感好,价格也高些,一年收入个十来万元不在话下。”聊起水果,李龙滔滔不绝,黝黑的脸上焕发出光彩,眉眼间漾着笑意。
  李龙是安塞区沿河湾镇云坪村村民,2017年,返乡创业的李龙,种植的新品种葡萄——户太八号丰收,他拿着一串串葡萄挨家挨户地介绍,让村民们品尝,村民都感到这个新品种口感好,比老品种耐保存,产量也高,大家开始在李龙的指导下开始了葡萄种植的转型,现在村里面光户太八号换代已经达到了210亩左右。农户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从原来的一亩5000元到现在一亩1.3万元,去年,仅葡萄一项产业全村就收入280万元。
  “近几年,种西瓜、小瓜、葡萄、蔬菜就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我以前也种过别的,还是种蔬菜、水果好,价钱高、销售快,相对来说收益也快。几年的种植经历也让我有了些经验,现在的品质越来越好。销售这方面,我也不愁,老客户还是不少。”李龙边说边忙活着手里的活。
  李龙和妻子整日就泡在大棚里,大棚的日常管理、采摘都是他俩亲力亲为,虽然辛苦,但是李龙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种大棚工作强度也不算太大,时间也自由,苦也不重,收入还稳定。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的生活,这叫什么都不耽误啊。”李龙笑着说。
  近年来,云坪村把大棚蔬果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持续壮大村上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不断激发村民生产动力,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好,这还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村上的帮扶干部,是他们一步一步把我们领上了致富路。”李龙由衷地说。
  近年来,随着大棚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增,从最初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单一品种到现在的黄瓜、辣子、西瓜、葡萄、樱桃、小瓜等反季节水果的转变,棚栽业的发展在不断壮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销售不畅、产值不高、价格偏低、品牌度低等问题。为此,招安镇一方面引导村民提升果蔬品质,另一方面畅通收储、销售渠道。这几年,利用闲置的集体土地招商,引进建设贮藏能力100万公斤的蔬菜分拣中心,可以解决当地蔬菜和水果因天气、道路、品牌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及时销售的问题,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据了解,2022年,安塞区与上海容邦、西安黄马甲等企业达成订单销售、品牌培育方面的合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蔬菜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蔬菜整体效益。
  目前,安塞区集中连片区域蔬菜基本实现分级包装销售,通过分级包装销售,蔬菜价格平均每斤提高0.3元。在保障周边市县和西安市场供给的同时,安塞蔬菜还销往银川、武汉等地,已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特别是安塞西红柿、茄子在西安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
  全产业链集聚品牌效应。近年来,安塞区成功注册“塞北鼓乡”“鼓乡菜圃”“鼓乡绿园”等7个蔬菜商标,“安塞茄王”“侯沟门黄瓜”等多个果蔬品牌深受西安、武汉等地市场欢迎。
  目前,安塞区建成蔬菜分级包装点3个、蔬菜净菜加工生产线2条,建起果蔬预冷保鲜库1.8万立方米,年净菜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2400万元。
  农业产业发展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种大棚的好收益让李龙对未来的好日子信心十足:“我家种植大棚基本都是一年两茬,四季都有好收成。要想过上好日子,这大棚,我以后可得好好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