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过劳动关
和凤仙
  到农村插队得过两关——生活关和劳动关。生活关使我学会担水、磨面、洗衣、用柴生火做饭等农村基本生活技能,劳动关锻炼了我的筋骨,磨练了我的意志。
  与粪打交道
  正月十五过后,我们就开始为春耕作准备了:积肥,到羊圈、牛圈、驴圈起粪。男社员负责起粪,我们就和女社员将那和土混合在一起的羊、牛、驴的粪便用小镢头敲打成碎块。当地人将这活叫作打粪。粪块比较硬,打起来很费劲,第一天下来胳膊又酸又痛,抬都抬不起来。粪圈不但味道难闻,而且跳蚤也很多,咬得身上都是包。好心的老乡就告诉我们,去粪圈干活前用绳子将裤腿和袖口扎紧,可以预防跳蚤钻入体内。
  那时的我们年轻好胜,不甘心干女社员的活。总是喊着男女平等,男的能干的我们女的也能干。我们女知青就争着干男社员干的送粪、拿粪、插秧等活计。
  开春了,要将粪送到地里。我们往驮筐中装上粪,赶着毛驴往地里走,觉得好轻松。可是到地里后,要把驮筐里的粪往地里倒,麻烦就来了!我们两个人搬一驮筐粪,费了好大劲才把驮筐搬下来,把粪倒在地里。不但如此,还得把粪一堆一堆拉开距离放。
  春播开始了,牛拉犁在前面耕地,女社员把玉米种子点到犁沟里,男社员跟在女社员后面,脖子上挂着条形的笸箩,笸箩里装着粪,边走边抓粪放在点了玉米种子的犁沟里。拿粪的活看着容易,但真正干起来很吃力。一笸箩粪好几十斤,用完了赶紧跑到粪堆那里再次给笸箩里装满粪。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要把粪拉开距离堆放了!
  第一次上山干活
  我们村里的地大都是山地和坡地。有时干活得走十几里路。队里照顾我们,让我们在村子附近的坡地上干活。我们觉得既然来接受再教育,就要和老乡一样,不需要照顾。于是我们就和老乡一起上山干活。
  开始上山的时候,我们和老乡相跟着一起上山。可走着走着,我们就距离老乡越来越远了。等我们爬到半山腰,前面的老乡已经不见踪影。这时候,我们十二个知青中,有六个已经累得走不动了,自己下山了。剩下我们六个知青继续往上爬。
  爬到山顶的我们都累得气喘吁吁。这时候,只见大部分老乡围在火堆旁烤火,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漫山遍野地撒东西,我们就问老乡这是干什么?老乡说种豆子。我们感到很奇怪,不知为什么这样种豆子。老乡对我们说,由于山高坡陡,没办法犁地,只好采用这种广种薄收的方法。等撒完豆种就开始用锄头把地翻一遍,把豆种翻到土中,中途只用锄一次草,就等收豆了。
  开始翻地了!我刚用锄头翻了几下,胳膊就像挂了铅球般抬不起来了。无奈之下,我和另外两名同学只能拿着锄头下山。
  锄地
  渐渐地,我们了解了村里的情况。村里主要是山地和坡地。坡地种玉米,山地种豆子和麦子,都是靠天吃饭。
  种完了玉米和豆子,就该锄地了。老乡告诉我们“锄头底下三分水”。锄地的目的一是锄草,二是松土,同时通过锄地还可以保持住土里的水分。第一次拿着锄头锄地时,看着老乡两手紧握锄头,两脚叉开,身子微微向前倾,一锄一拖,真容易。我就学着老乡的样子拿着锄头锄地。没想到锄地看着容易,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锄头在手中总也不听使唤。明明锄的是杂草,可锄下来的却是苗,不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手掌也起水泡了。老乡见后,就教我怎样拿锄头锄地。我照着老乡教的方法锄地,确实轻松了许多。慢慢地,我终于学会了锄地。
  锄地也算是农活中重要的一项。就拿种玉米来说,从出苗到玉米长成得锄地三次地。播种后,当玉米长到一尺左右,就开始第一次锄地。第一次锄地是在间苗、松土的同时把杂草锄掉,给玉米苗培土,形成玉米垄;第二次锄地是当玉米长到半人高时,用锄头把玉米垄中的杂草除掉,给玉米锄草的同时还要用锄头把玉米垄加高,以保持地里的水分。当玉米长到近一人高时,开始锄第三次地。这时正值盛夏,下地前,老乡告诉我们要穿长袖衣,一是防晒,二是防止玉米叶划伤皮肤。
  锄地的时候,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锄地,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不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真想到田边核桃树下歇一歇,可当我看到老乡们低着头不停地锄地,滴滴汗水流在地里,衣服也湿透了的时候,我心想:老乡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锄地,难道我们刚来几天就受不了了?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要向贫下中农学习!于是我擦擦汗水,咬咬牙接着锄地。
  麦收
  6月,麦收开始了。山上的小麦一点都不像电影里的麦浪滚滚,它们还没小腿高,麦穗只有寸把长,在风中摇晃着。我们顶着烈日拿着镰刀蹲在地上割麦子。割下的麦子有专人收拢在一起,捆成捆,让毛驴驮到麦场晾晒。如果在山坡地和陡峭地收麦子就省力不少,不用蹲在地上割麦子,站着就可以割。
  由于山坡地陡峭,毛驴不能从坡上往坡下驮麦子,麦子只能在割下后捆成捆,由割麦子的人背回去。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回是真正体验到下山的难了!上山时手脚并用勉强还能上去,空手下山时身子向后挺直慢慢下山也还行,可身上背着麦子下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尽管我小心翼翼,可还是摔倒了!滚到了半山腰,幸亏被路边的树丛拦住了。当时,我吓坏了,望着还有一半的山路,我的腿打着哆嗦,不敢继续下山。老乡告诉了我摔倒的原因。原来老乡下山,脚迈的是外八字;而我下山,脚是直的。老乡告诉我,无论上山还是下山,脚都不能是直的,要向外撇,这样走山路才稳,脚才不打滑。按照老乡的指点,下山时,我把脚向外撇,走着“外八字”,脚就不向下滑了。
  知道了走山路的窍门后,我就如鱼得水,从上山干活到去县城送公粮都没有落后过。
  麦子收完后,我们就开始晒麦子。麦子晒好后,用脱粒机脱麦粒,再用木锹把脱好的麦粒向空中扬去,利用风把麦粒和麦壳分开。再将麦粒晒干,扣除要交的公粮,剩下的就按人口分给社员。我们每人分得一斗麦粒合33斤,这就是我们一年的细粮。
   砍柴
  春节过后,我们返回了生产队。看着逐渐萎缩的柴垛子,我们决定自力更生,自己上山打柴。
  我和小窦送走回家的同学,我俩就拿着小镢头,跟着老乡往山顶上走。走到山顶之后,沿着山梁走了很远,才到了砍柴的地方。
  这里灌木丛生,树叶满地,老乡叫我们砍柴时捡大棵的砍,留小棵,我们就照着老乡的叮嘱砍柴。砍柴是个力气活,我们砍着砍着就累了。看看老乡,他们都已经砍了一大堆,而我们才砍了几棵。于是我们咬着牙抡起镢头继续砍柴,砍累了就歇一会儿再砍。砍着砍着,感到浑身暖和了起来。
  砍完了柴,老乡帮我们把柴捆好,把镢头插进捆好的柴中,我们就背着柴往回走。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感觉柴像小山般压在身上,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我们就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给自己打气,然后继续咬着牙、背着柴,一步一挪地坚持走回村里。当看到窑洞前摞起的柴垛时,我们非常开心。
   修路
  寿峰公社山高路险,不通汽车,毛驴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我们去的第二年,公社决定修通往县城的公路,要求各村都派人去修路。去修路一天挣10分,自带口粮,过的是集体生活。对我们来说,如果去修路,就不用自己担水做饭了,于是我们都争着去。可是队里也不能派所有知青去修路,因此我队的知青是轮换着去,三个月轮一次。
  所谓修路,就是把半米宽的牲口走的路加宽到汽车可以通过。我们在工地上,每天不是放炮炸石头,就是刨土垫路。经过全体修路人的努力,路终于被修好了。
  通车那天,我村的老乡们都站在家门口等着看汽车。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多钟,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才开了过来。可没想到刚过我们村,卡车就把路基压塌了,车轱辘也陷进去了。老乡们见状,都纷纷跑了过去,有往出抬卡车的,有往坑里填土修路的,最终把车从坑里推了上来。
  第一次回家
  秋收后,在交了公粮和给牲口留足口粮后,才轮到给社员分口粮。我们每人分了280斤带皮的玉米、两升小米、一升芝麻,还有柿子、核桃。结算工分时,除去生产队给我们分的这些东西,我才挣了2.8元,好心酸啊!可一打听,有些队的知青不但没有拿到钱,反倒欠生产队的钱。这时,我才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
  离家快一年了,大家都很想念家人。于是我们就开始打听回北京怎么走。据了解,回北京有两条路,一条是步行到县城后坐汽车到渭南再转乘火车,这条路有点绕;还有一条是步行到韩城,从禹门口过黄河,到山西河津坐汽车,到候马转乘火车,走这条路近些。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后者。
  于是,我们就开始为回家作准备。我们把队里分给自己的芝麻、核桃全带回家,又带了点小米,还蒸了些馒头准备路上吃。
  出发的日子到了,生产队派了一位老乡,赶着毛驴驮着我们的行李送我们到禹门口。走在崎岖的小路上,经过一年锻炼的我们不再是以前那个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人了。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们就在路边的大车店里投宿。大车店是大通铺,没有单独的女同志的房间,盖的被子又脏又难闻。无奈之下,我们把被子反盖,和衣而睡,凑合住了一夜。第二天,我们来到公路边上,拦了一辆去禹门口的大卡车,就和送我们的老乡道别,并把身上剩余的馒头都送给了老乡。
  几个小时后,当卡车刚拐过山头,我们远远就看见了黄河上架起的铁索桥。桥面上铺着窄窄的木板,中间像铁轨一样。大家兴奋地叫了起来:“禹门口到了,禹门口到了!”车在山脚停了下来,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沙滩,到禹门口的桥头,每人买了一毛钱的过桥费,就来到了铁索桥边。
  向前看,铁索桥是由几根铁索把黄河两岸连接起来,桥悬空在中间,有些像当年红军长征时过大渡河的铁索桥,只不过比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多了几块木板。我的脚一踏上铁索桥,就觉得整座桥都在晃悠。向下看,黄河水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真让人有点胆怯。这时候,我想到儿时学走平衡木的情景,就壮着胆子,眼睛向前看,手扶着桥边的铁链一步三晃地走了过去。
  过了桥,我们又走了段沙滩路。出现在眼前的,就是开阔的大平原了。一辆公共汽车正在路边等待从禹门口前来的旅客,我们乘车到河津住了一夜,第二天又乘车到侯马,接着坐火车到太原,又从太原坐火车回到北京。
  当我回到家,把妈妈吓了一跳。她真不敢相信眼前站着的就是自己曾经弱不禁风的女儿,而且还背着那么多东西。妈妈感叹道:农村真是锻炼人!我在家住了三个多月,过了春节,我背着猪油、酱油膏、咸菜干、信纸、信封及卫生用品和同学一道,原路返回生产队。
  结束语
  三年的知青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转瞬间,但对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这一路走来,我虽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没有虚度年华。如今青春已逝,已是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我问心无愧。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但经过上山下乡锻炼的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