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这起发生在河北邯郸的“情节特别恶劣”的未成年犯罪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让人震惊,令人愤怒,发人深思。如果3名嫌疑人罪行属实,从计划犯罪、诱骗同学、毁尸灭迹,次日还能如常上学并统一口径,未成年人的血性手段与冷血心态令人胆寒。
未成年不该是犯罪的挡箭牌。无论是从社会道德底线来看,还是作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严重警示,从严判罚是目前公众最强烈的呼声,也是基于他们对“以法应对不法”最衷心的期盼。
近年来,未成年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面对法律的漠视、生命的漠然,都折射出未成年人教育的缺失。这个缺失有可能来自于家庭。除了孩子的成绩和身体健康,很少有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给予关注;这个缺失也有可能来自于学校,一些学校将更多关注瞄准于成绩的排名、升学率的高低,其他方面用时甚少、用力不够,对“问题学生”的关注观察、思想疏导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孩子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确引导,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关注他们的权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此次事件同时也引发了当前刑法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追究刑责规定的热议。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未成年犯罪应以改造和教育为主,而非惩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孩子们越来越早熟,未成年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未成年人不该是犯罪的挡箭牌。如果法律天平偏向保护未成年嫌疑人一方,不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也使得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产生诸多诟病,也会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对公平正义的质疑。即使涉事者尚未成年,也不能因此而对其行为进行轻视或避免追究责任,无论年龄大小,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未成年人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这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是一次次的问题被忽视、隐患被忽略的结果。追求公平正义,不能一味追求结果,更要看到造成不公平正义的成因。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中,公众都在等待足够对等的刑罚所带来的足够大的震慑力,这非常重要,却又远远不够。依法严惩,才能惩恶扬善,从严判罚不是结束,而是直面问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