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华
拿到愿宏准备出版的作品集《美陶》的样书文稿,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即刻吸引了我。阅读的过程舒心而愉悦。这些精美的文字,把我从纷繁嘈杂的世界引入一个宁静美好的世界,如读晋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只见桃花夹岸,不见枯木杂树;只闻鸡犬相亲,不闻车马喧嚣。又如同品一盏明前清茶,齿颊香而韵绵长,人茶融而思悠远。
愿宏是个大才子。与他相处有十多年了。由于工作上联系多,加之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品格上互相赏识,感情上视若兄弟。一同加入延安诗词学会后,探讨交流的机会更多,自感对他的了解达到九分。这么些年来,看着他依然如一头老黄牛在那块田地里卖力耕地,满身汗水,一头茂密的黑发渐有雪丝飘出,心里不时生出一种疼痛的感觉来。饮酒谈诗时,诗友们经常咀嚼古人的一句名言“工夫在诗外”,而对从政,此话又何尝不是一句“至理”。依我所观,这位长年案牍劳顿的小兄弟,凭才华与实绩,早该到县区或市直部门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了。然而,每每望去,在那块狭窄的田地里,那头老黄牛依然在埋头拉着犁,默默地,重重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沉重的辕轭依然套在脖颈上,满头浓发上,依然如水洗般冒着热气,而脸上,依然带着惯常的谦逊的微笑,并不曾发半句牢骚或怨言。偶有朋友提起此话题,他微笑说:“不敢那么说,咱做得还很不够,还要好好努力,好好向身边的同志们学习哩,他们都非常优秀,干得非常出色……”
这就是此时闪现在我眼前的愿宏。确如上述文字,与他打交道十几年了,从他口里,从未听过半句怨言或感叹劳累;对单位的每个领导、同事、下属,一提起总是滔滔不绝,说的都是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这从他近年来为升迁调动的领导、同事,或者去世的同志、朋友写的多篇文章中能看得到。一个博学多才的英俊青年,一个工作能靠得住的好同志,一个诚实厚道的好朋友,这是朋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回到他的文章吧。
一
文字准确、精练、生动,是愿宏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看来,从少年至今坚持几十年的阅读给他打下了厚重的国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基础。把惊心动魄的事件写得引人入胜不难,但要把平淡日子和寻常工作写得韵味悠然,让人手不能释,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在愿宏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我把其原因归结为真情、才气和文字。确实,灵动的文字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语言素养,是其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正如高尔基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作家的起码条件。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先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它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多么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抑或是何等深刻的思想情感,都需要用语言来表现。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基础的构成部分,通过语言功能可以将作者内心的艺术构思和情感用文学性的手法刻画出来。只有保证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才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读愿宏的文字,不时沉浸在文字营造的美的氛围中。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人因情感和灵魂而高贵,也因世俗和物欲而卑鄙”(《七夕》);“李白将诗情‘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苏轼被后世誉为‘月光诗人’,笑对万千坎坷事,化作人间白月光;“王阳明写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千古诗词,锦绣文章,亲情、友情、爱情,人生起承转合,若少了明月的映照、浸润、抚慰,起码会减少一半神采”(《月光曲》)。文集中,诸如此类的美妙文字很多,有的几成警句,读之如坠花海,盘桓其内,不想离开。美丽的文字营造出美丽的意境,使笔下的景物有了生命,有了诱惑和感召,作品便拥有了读者。
二
佛家修炼,往往由瞬间的“顿悟”契机而得道成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何尝不是一个个“顿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阅读和思考的加厚,对生命的感悟会越来越深,这是一个生命成熟的必然过程。愿宏的文章中,此种感悟如大海涨潮后洒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俯拾皆是。如:“祖母做的焖饭,多像我们的生活,有时稀里糊涂,分不那么清楚,得用温火慢慢地熬,慢慢地焖,快不得,急不得,拿捏好了,火候到了,才能焖出一锅清香”(《焖饭》)。由一锅焖饭悟出的道理,其实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人生哲学,所谓“功到自然成”,所谓“欲速则不达”,皆是人生哲理。
再如:“狄青山高峻入云,登临山巅,看千山环绕,流云飞渡,心胸顿时阔达,境界随之提升,深感天地之悠远恒久,人生之短暂无常,趁着大好时光,何不努力奋斗、书写、歌唱”(《子长你好》);由清明祭祖,想到毛泽东面对生死“有一日之生活,即有一日之价值,使人不畏死,上寿百年亦可也,即死亦可也”之感慨,得出“清明,一头连着逝者,一头连着生者。何止清明,其实每一天都是一次牺牲,也必定是一次新生”之感悟(《叩其两端道清明》)。作为“会思考的高级动物之要类”的人,在阅读、行动中伴随着思考,所醒所悟便是思想,便是世界观,便是一生之方向指引。有人碌碌一生,一无所成,我以为,恰在不思考,少感悟,缺思想尔。
三
对经典、对先贤的崇敬,对经典艺术的欣赏批评,是愿宏作品的又一个亮点。观看话剧《人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如饮陈年佳酿,醇厚醉人,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如与高人智者谈心交流,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胸襟廓然。”听贺国丰黄土民谣对心灵的撞击,歌手美妙的歌声与听众情不自禁地跟唱应和声犹如一缕缕蓝丝绸拂过人的身心,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读《主角》,耳畔犹闻响彻心肺、荡气回肠的大秦腔,梦中频现澄澈清丽、悲天悯人的主人公忆秦娥,眼前浮现生生不息、形色百态的“众生相”而几度落泪,对主角形象承载时代的良知、注定执着的殉道、自成永恒的风景做了独到的解读;对《隐入烟尘》中两个卑微又高大的主人公命运的崇敬喟叹,对稻盛和夫卓越的思想及其作品永恒光辉的仰慕等,都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我们说的“新”,不是名词的新,是视角的新、理解的新、感悟的新、思辨的新。欣赏的疼痛是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是一种难得的、高级的、至痛至美的享受,说明作者真正读懂了作品,说明作品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作品遇到愿宏是遇到了知音,愿宏遇到这些作品是触到了心灵深处最纯净最柔软最脆弱处而痛苦不支,而畅快不已。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作者把几部作品的精髓写出来了。对老子《道德经》“揭示道法自然的朴素真理、秉持致虚守静的自我修炼”等含义作了深刻透彻的赏析,给了读者一把进入这座高深古奥大宅的“钥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深刻的艺术思考。
他们的相遇,是知音的相遇,是友人的拥抱,是彼此的缘分,是各自的福气。
四
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是愿宏倾注笔墨较多的篇章,通过这些他心目中的英雄和凡人,彰显了理想主义的光辉。
对身边平平淡淡的普通人,他从未漠视,而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去写他们,尤其是那些因疾病和不可知的命运早逝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人心的善良、宽厚和真诚等美德,给予了崇高的敬意。通过自己的笔,让他们走进文章、走上报刊、走入书籍,成为永恒。对人的尊重和爱,对早逝者的同情和敬重,使他的散文充满人情味烟火气,无一丝标签式的概念堆叠。
通过对这些英雄和凡人的生动讲述,彰显了理想主义的耀眼光辉,给逝者以“盖棺”式的礼赞,给其家人们以精神上的安慰,也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只要是一个有道德、有情怀、有理想、有爱心的人,即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的人,也可能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形象,成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楷模,成为我们头顶繁密星辰中的一颗,在精神的天空闪耀着光芒……
五
与诗词一样,散文也是一种伟大的文体。那些旷世杰作尤其是古典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展现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光芒。唐宋八大家之古典散文,字字珠玑,句句琅玕,恨不能嚼碎吞入腹中时时品味;伟大的散文作家如日月星辰般高悬于思想的天空,营养着民族的精神,几千年来,对整个民族起到心灵慰藉、精神哺育和气质培养的作用。但客观地说,它更多的是写景摹物,言志抒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与小说显然不是一个轨道。世界文学长廊里那些伟大的人物形象基本都是小说塑造的。从这本集子看,愿宏的生活阅历并不浅,留在记忆中值得书写的人物原型并不缺,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尤其是有扎实的文学语言功底,现在对他说这个话,是有些勉为其难了,因为他根本不可能有太多可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坐下来展开那些人物形象的构思创造。寄希望在他拥有了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宽裕的时间后,能使我们读到他生命中遇到过、一直留在记忆中的那些美丽清纯伟大坚强的生命,让他们以艺术形象永远存活于这个世界。
六
读完愿宏的作品集,掩卷遐思,对这位阳光歌者的内心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情感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他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反哺整个人生,而一个不幸的童年,要用整整一生来救赎。他成长的历程中,虽然少不了农村孩子都要做的挖野菜、拾柴火等农活,但大智大慧的祖父,给了他关于英雄的神话传说、最初的人生观教育和原始的文学启蒙;身为乡村中学校长的父亲,给了他学习文化的条件和做人做事的教育;慈爱贤惠明达的母亲,给了他童年的营养;周围那些乡村贤人、那些关心呵护他的亲戚朋友,都给了这个健康成长的生命阳光雨露春风化雨。这个阳光男孩,心灵上没有一丝阴影。读书明白了道理,读书确立了理想,读书树立了目标,读书强大了生命。有了这样一个充满温暖的家庭,有了那些充满温情的记忆,他的心里永远洒满阳光,永远用一颗阳光的心灵去拥抱这个世界。因之,他的作品主基调是阳光,是蓝天,是清洁美好的世界。读他的作品,给人的是这个世界的美丽美好,是温暖温馨。写出这本书,是这个从安塞楼坪走出来的阳光男孩对这个世界的回报。这个回报,使他笔下那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得以留存,使家乡那些美丽风景得以被世界知晓,使那些在他生命历程中有过位置、留下印象的生命被这个世界所记住,更使得这个优秀青年正直、善良、阳光、健康的内心世界为这个广大世界所知晓。这位楼坪的优秀学子,以他的心灵、他的文字,为楼坪川永远地留下一座用文字铸成的纪念碑。我以为,比之花岗岩,比之大理石,比之钢铁铜,这是世界上最富生命力的一座纪念碑。仅此一点,偏居一隅的楼坪川,就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个优秀儿子而自豪,而骄傲。写到此,我还想说一句话,地域文化,应该在国家文化中占据重要一席。我所说的地域文化,应该是乡村为单元的地域。在南方人口密集的地方,或许一个村子就有成千上万人甚至数万人。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尤其在大西北,连同大西南的大山中,人口密度与温暖富庶的江南水乡没法相比,甚至与陕西的关中平原也没有可比性。那些地方人口稠密,不但是一个乡村,甚至一个县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村村相望甚至村村相连的乡村文化高度相似,文化的差异性应该是非常之小的。而地处偏远山区的乡村,尽管人口不一定多,但与上述所提那些地区相比,面积应该是非常大了,可以称作“辽阔”或“辽远”了。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内,可能只有隔山望不到炊烟的寥寥几个村子,可能仅有“隔河远十里”的一两个村子。空旷的空间、遥远的距离、封闭的村落,造成了民情风俗的大不相同。发生在乡村的远古神话传说,近现代动荡变革的历史故事,及至语言、民情、风俗等都有较大甚至极大的差异。我以为,如果以“乡镇”为单元的每个地域,都能有几个至少一个作家深入进去,把这些土地上的古老传说、自古以来的政治军事冲击和民间灾难苦难记录下来,不仅是留下了区域的久远历史,也是给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反抗压迫奋起抗争悲惨壮烈苦难辉煌的严肃记录。没有文字,一切都将消失。在历史文化上,失此环节,对于整个民族,应是巨大的损失。宏图大业离不了局部的牺牲,宏大叙事需要细节的支撑。这里也给作家朋友们说一句或为多余的话: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把童年少年听过老人们讲述的记忆追回,或走回山村,趁部分当事人知情人尚还健在,把那些珍贵的史料抢救回来,或以严肃的纪实史诗,或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写出。比之其他作品,或更有其历史价值,更会受到一方土地的关注,或会成为一方土地后来者们探寻乡村秘史寻根问祖的一把钥匙,成为一个家族、一方土地的传世之宝而成为经典。历史因岁月而沧桑,文学因沧桑而厚重。
七
悲悯苦难,是一种崇高。歌唱阳光,同样是崇高。清洁的文字表现的是清洁的精神,对文字灵芝般的珍爱,表现的是对文字的虔诚、敬畏和执着。凡此诸多,形成了愿宏作品格调的明亮、正气、清丽、隽永。而让我感受最强烈的,还是他的真实。读他的作品,虽然精粹的文字和清丽的风格容易让人沉浸在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中,但真正打动心灵的,还是他的真实。读他的作品,无论是对家乡风景的描述,还是对故乡民俗的崇敬和对乡情的礼赞,或对亲人和朋友的赞美,都没有虚情假意的别扭感,有的只是深入作家内心世界的、与作家一同享受得之喜悦失之伤痛的真实感受;是那种与知己饮酒,无猜拳行令之累赘,唯剖心倾诉之快意。确实,读他的作品,还如饮一杯清酒,味清冽而美好,情到时而心醉。
一个作家,剖开心怀写出自己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梦想与希冀,写出对世界芸芸众生的爱,写出对那些流星般早逝生命的哀伤和悲悯,读者自然能感觉到心灵的震颤,自然会在心灵上与作家产生共鸣。把真实写进去,美就自然出来了。我们熟知的某些很有地位很有名气的“著名作家”,尽管发表了不少的东西,尽管出版的书籍不少,但作品却没人读,这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坦露心怀,抒发真情,加之才气,是赢得读者的基本要素。试想,在追述故园和老宅时,在缅怀亲人和初恋时,依然不忘自己是一个“有身份的人物”,依然用政治口号式僵硬的语言去掩盖内心的真实,为稍露真容的文章穿靴戴帽,遮掩本来。那种文章,出版之时,已成废纸。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不是艺术;艺术尊重政治,但政治不能取代艺术。三者之间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文学作品绝非不能写政治。我历来认为,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更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学如果远离了社会,远离了民族的灾难,远离了民间的不幸,无视了个体的苦难,远离了国家的变化和发展,远离了人民的向往和追求,尤其回避了民族的大灾难、大转折、大跨越、大悲喜,只是躲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写个人的小情趣,藏在所谓的“象牙塔”里写“纯粹的艺术”,即使语言再美、技巧再好,作品也只能是没有骨头的睡莲,只能依附在水面上,永远无法站立起来。作家只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融在一起,心灵与人民大众一起跳动,情感与民族命运一起涨落,才有可能写出史诗性震撼性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主题先行,政治理念,同样不是不可以写。毋庸讳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无一不是此理念下之产物,但并未因此而失却魅力。重要的是要用含蓄的、“不经意”的文笔渗透在文字中,要通过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回答肩负使命,而不是直抒胸臆式的、概念图解式的表达。好的作品都是深沉的,甚至是忧伤的、悲壮的。情感是作品的骨架,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八
愿宏有一颗感受世界的敏锐的心灵,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或许无感觉无印象的一些日常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他能发现那么多的美;在大多数人熟视无睹走过的路边,他能发现那么多的风景;在身边芸芸众生中,能发现那么多闪光的品质;他善于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善于把寻常的生活转化为诗。对一个作家,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潜质,是能写出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这个阳光歌者,心里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感恩,笔下挤满了走过岁月的记忆。记忆珍藏了情感,情感温暖着记忆。对于“情感”,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评说和定义,论述专著恐也汗牛充栋了吧!而我对情感的定义很简单,仅两个字:记忆。是的,感情就是记忆。我们之所以对某个人、某个地方心心念念,总放不下,时常在心里挂牵着,强烈地思念着,费尽气力要回到某个村庄去看一眼,或去某旧战场凭吊一番,或去祖坟地祭祀一回,原因就是这两个字:记忆。那个人,那个地方,那段岁月,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令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放不下。与其说愿宏是才子,不如说他是孝子,是忠臣。不忘初心,恋旧,忠实土地,把心中的真实感情捧给读者。唯此,这部集子才具备了打动人心的价值力量。
九
流水高山心自知。在异常繁重的办公室工作中,在堆成小山般的材料中,从忙得几乎缓不过气来的案牍劳顿中,能抢点滴时间集泉成河,聚沙成丘,拿出几十万字的纯文学作品集,仅精神和意志就令人钦佩,且不说作品的品位和质量已是上乘。在回望走过的这一段岁月时,愿宏说,往昔诸多苦,回首酿成诗。不管多忙多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这个没有任何功利的爱好,冥冥之中给了他理想的牵引、前进的势能、生命的坚韧。如他自己喟叹:“上帝的左手是残酷的,我的左手却是美好的,‘右手材料左手诗’,本来是相互抵消、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在我这里却奇迹般握手言和、彼此成全,逐渐成为工作生活的恒定状态。”钦佩之余,为他高兴。
时光悠远,才气正盛,在文学的前排,有一个座位尚在虚设,我想,那便是为他而预留的。
祝福作者,他还很年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