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引发舆论一片愤怒,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呼吁法律量刑上,似乎不以极刑审判,不足以平民愤,更不足以让家长放心,担心类似的校园霸凌事件哪天会发生在自家孩子的身上。
当时,我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心头像压着一块巨石。但这段时间冷静下来,我认为法律量刑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国家课题,不是三言两语或者舆论氛围就能短期内解决的。而我们当前能做的是回到事情本身来思考?为什么十二三岁,正是天真烂漫、充满希冀、意气风发的年龄,他们能做出如此卑劣的事情来呢?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那他们这十来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教育,才会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情来呢?我们把责任全部怪罪到这么小的孩子身上,这是否就公平了呢?处以极刑,是否就能以儆效尤、铲除恶霸、解决担忧、一劳永逸了呢?
我想,当你和我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否能”的时候,你可能会和我一样惊出一身冷汗。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一个天使,给人间带来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为什么这个天使慢慢就变成了问题百出的恶魔了呢?也许,你想到的答案和我一样,问题出在了教育上!
父母是孩子监护的第一责任人,这个责任人,不仅仅是抚养上的,更是教育上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孩子出生后,他就相当于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下什么,他就是什么样子,你给他涂上黑的,他绝对成不了红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孩子做不到、做不好,或者犯错误的时候,你给予孩子的是怎样的态度。孩子不是宠物,给他吃给他穿给他钱花就好了,任由你高兴的时候哄一哄,不高兴的时候弃之不理,甚至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孩子对待世界的态度。网上不是流传一句话:“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2021年10月23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2年多来,我们扪心自问正视重视过这部法律了吗?都说就连开车上路都要考个驾照,那么为人父母,又有多少专门为孩子学过家庭教育持证“上岗”的呢。
宋庆龄曾说过,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影响的。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永远是家庭。
我们也说,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纵观现在,有多少学校除了追求分数,还在努力地培养德体美劳的?有多少学校的体育课不被占用的?又有多少学校在好好给孩子上思想道德课和班会课的?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尤其认为,小学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还要大10倍,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至少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教育。现在孩子接收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多了,难免鱼龙混杂,如果学校教育没有吸引到他们,甚至让他们抵触,他们就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甚至走向不归路。正如毛主席说的,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虽然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负、双减、按学区就近入学、取缔校外培训机构等等手段,但是唤醒了多少焦虑的家长和学校呢?我们现在所谓的家校共育,更多的是边界不分,学校和家长一起盯着孩子的成绩,看不到成绩以外更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其他素质,学校老师批评完,回家父母再批评,试问孩子有多少喘息的空间可以去健康成长。
北大教授薛凯文曾经对该校一年级的新生,包括研究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其中最严重的是某高考状元曾经放弃过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一现象定义成“空心病”。考上北大,在我们看来这是怎样的天之骄子,但是,他们却觉得从小只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努力,在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未来是迷茫的。他非常赞同“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这一说法。
网上有一首诗叫做《醒来》,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如果爱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痛苦来唤醒你;如果痛苦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痛苦来唤醒你;如果更大的痛苦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失去来唤醒你,如果失去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失去唤醒你,包括生命本身。
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正是用生命本身,给我们教育界和父母敲响了一个警钟。不管这件事的结果如何,惩罚都不是目的,教育预防才是目的。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引发一些思考,让更多的人回归教育的初心和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