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4日
春雨潇潇情意深 罐馍祭祖意更浓
    大家一起捏罐馍

  本报讯(通讯员 李进舒捷记者孙艳艳)又到一年清明时。4月2日一大早,洛川县作善村村民雷香莲就开始和儿媳妇在家里揉面、调色,忙活着准备蒸清明节的罐馍。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洛川县,清明佳节里的扫墓、祭祀仪式逐渐从焚烧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转变为鲜花祭、植树祭、花馍祭等低碳、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尤其是花馍祭,人们捏制形态各异的花馍,在扫墓时祭奠先祖,向逝去的人表达绵绵的哀思,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在洛川县,清明节用的花馍也叫“罐馍”。“清明节一般是捏两种罐馍,一种是祭祀罐,一种是人口罐,祭祀罐上面就是猪头羊头老虎头,就为上坟用;人口罐是家里边有几个人就捏几个罐,一口人一个,里面包着鸡蛋。”雷香莲一边捏制花馍一边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看到,罐顶的面花用白面和掺了辣椒面的红面两种面团捏制。除了灌顶上不同的花样,罐身还要放上大拇指大小的飞燕、麦穗等造型。在雷香莲的巧手里,面团一会变成圆形,一会变成长条状,不一会儿的工夫,罐顶所用的兔子、飞燕、麦垛等造型就做好了,上锅蒸制一个小时后,热气腾腾、形态各异的花馍就出锅了。
  “麦堆、麦囤、鱼和鸟等各种不同形态的人口罐有的是为了大人捏的,还有的是为了孩子捏的,代表着丰衣足食,体现着全家团圆,表现了洛川塬上特有的乡土风情。”雷香莲说。
  据了解,罐馍祭祀在洛川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是人们不忘先人功劳,祈予平安的现实表现手段,这种传统习俗贯穿古今、弥久不衰。清明节,洛川农家的巧手妇女蒸好罐馍,由本家的男丁带着去祭奠,告慰祖先,延续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