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文天祥
观华夏千年历史由古及今,唯当乱世之际,国难当头之时,未尝无能人志士挺身而出,悬崖勒马,救其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先秦时代,伍子胥殉国,悬尸于国门之上,屈原抱石投江,以死致国。一直至近代,仍不乏王进喜、钟南山等人沥尽心血,心怀祖国。
我所敬佩的是南宋词人文天祥。从年少金榜题名到出使元军被扣押,从敌人的高官俸禄的诱降到件件刑具的折磨,直到最后被送上刑场,也临危不惧,看淡生死。人们知道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却不知他在被软禁时写下的著名诗集《指南录》,每每读到他所写的“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缪。”我的眼前便浮现了他衣衫褴褛而又傲然不屈,向南而望,不惧生死的身影,以国家大利置于性命之上,即使深陷囹圄也心忧国家大事。
一直到清朝,慈禧垂帘听政,朝廷结党营私,中国逐步落后于国际。面对殖民者的血腥掠夺与倾销,维新派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发动的洋务运动,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都企图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后来的孙中山,以命相搏,发动了多次起义,即使被通缉,被拘捕,被威胁,但他坚持斗争,最终推翻了清朝的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辛弃疾诗词中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到毛泽东笔下的“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中华民族的葳蕤繁祉无不是这些人的奋不顾身。
身为新中国的未来一代,我们身兼大任,肩担未来,更需脚踏实地,胸怀未来,践行先辈至死不渝的精神,树立坚贞不屈的人格,拥有从善如流的心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华千年的优胜劣汰,无不本于青年者。
未来少年应修华夏之器械,使科技鼎盛;广中国之外交,明国际立场;兴大国之农工,增人民福祉;授国民之知识,强文教事业。未来方方面面,均要当今后辈努力。
所以当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努力奋斗,坚持不懈。鲁迅曾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是中国的脊梁。”
培养真正有爱国情操的人,培养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培养真正严于律己的人,这才是中国的希望。
(指导老师 任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