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资料照片)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志宏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陕西考察,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人民群众中间,访实情、听民声、问冷暖、看变化、谋发展,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陕西发展的深情牵挂、对陕西人民的关怀厚爱,为做好新时代陕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进一步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殷切期望和对三秦儿女的深情关怀,从今天起推出“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三秦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的奋斗历程和生动实践。今天,我们以省市县(区)三级媒体联动的形式,推出“温暖的回响”首篇 报道《党的七大会址:讲好杨家岭的故事》。
我的心里话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
为了“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我们不断提高宣传教育与展览展示水平,推出了“讲好党的七大故事,助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系列活动,开发了专题展、线上展、流动展、专家讲展、主题宣讲和文创产品,构建党的七大精神全链条融合传播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陕西日报记者 王婕妤整理)
陕西日报记者魏伟王婕妤王姿颐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彦
宝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郝波
一首首激昂的红歌饱含深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再现历史,一堂堂生动的党课叩问初心……3月14日,在明媚的春光下,杨家岭革命旧址处处涌动着生机和活力。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教导全党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时隔两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依然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寻找初心,感悟真理力量。
精神穿越时空,催人奋进。聆听杨家岭的故事、党的七大的故事,人们无不被触动、被激励、被鼓舞,大家信心勃发,自觉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做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了18年,杨家岭的故事讲过多少次,讲解员刘婷已记不清了。她记得越来越清楚的,是一个个数字。
“党的七大共有多少位代表参会?”“杨家岭共修缮了多少孔窑洞?”“毛主席在这里写出了多少篇著作?”这些问题,刘婷对答如流。
“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情怀,需要坚守,更需要孜孜不倦地研究。”刘婷说。
讲好党史故事,做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刘婷积极作为,挺膺担当。工作之余,她常常一个人走进中央大礼堂,对着墙上“同心同德”四个大字陷入沉思。如何将这段历史更好地讲给游客听,以党史故事凝心铸魂?刘婷一直在思考。
“身为讲解员,我们要不断研究党史,深挖旧址里蕴藏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课题。只有自己充分理解了、明白了,才能生动准确地讲给游客,启发游客。”刘婷说。
时光荏苒。如今,刘婷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一级讲解员了。除了承担重要接待任务外,培养“红领巾讲解员”的重任也落在了她的肩膀上。
近年来,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先后与延安市20多所学校开展合作,累计举办“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班24期,培训小学生3000多人,让孩子们从小学党史、讲党史,培育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3月16日,星期六。杨家岭革命旧址内,随处可见“红领巾讲解员”的身影。
“1945年,中共七大就是在这座礼堂顺利召开……”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施好端正地站在大礼堂中央。根据讲解内容,她不时地抬起右手,指向礼堂两侧。清脆的声音,端庄的仪态,生动的讲解,令在场的游客拍手叫好。
“中共中央办公厅”前,胸前佩戴红领巾的五年级学生任春霖,通过自己稚嫩的歌声,把游客的思绪带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小伙子真棒!”“讲得好!”围观的游客发出阵阵掌声。
在“毛泽东种过的菜地”旁,六年级学生延佳萌迎着春光,绘声绘色地讲解着,和游客一起追忆艰苦的革命岁月。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红领巾讲解员”,他们在课余时间,背讲词、看红色故事,并反复演练,直到能够落落大方地站在各地游客面前。
任春霖说:“当‘红领巾讲解员’,是我学习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过程,我觉得很有意义。”
“游客的掌声,总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也激励我要好好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延佳萌说。
此时,正在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红领巾讲解员”的六年级学生冯好男,听着同学们流利的讲解,也不断地给自己鼓劲:“作为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学生,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旁读书学习,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条件下,不畏困难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伟大与艰辛。我要再加把劲,背好讲解词、做好讲解员,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每段讲词的背后都是一段深沉的历史,对于稚嫩的“红领巾讲解员”来说,是懵懂时期的启蒙;对于年长的游客来说,则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家国记忆。
3月14日,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参观者摩肩接踵,其中一位老人身着一袭旧军装,军姿笔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是来自山西省临汾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王新海。他身上穿的,是退伍前的旧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王新海参军入伍,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对革命先辈、革命历史深厚真挚的情怀。“退休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全国各地的革命旧址走一走、看一看。我第一站就来到了延安。我要把这里的革命故事带回去,讲给我的后代听,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看着窑洞里的老照片,看到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场景,王新海心情激动,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浮现在他的眼前。“虽然是第一次来延安,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陌生。瞻仰完杨家岭革命旧址,我还要去宝塔山、南泥湾看一看。”王新海说。
革命旧址历经岁月磨洗,但红色历史永不褪色。一段段鲜活生动的党史故事,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代代传承,散发着光彩夺目的魅力。
如今,每逢开学季,一群群大学生、一批批中小学生,怀着庄严的心情,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完成自己的“开学第一课”。
3月14日,延安市宝塔区杜甫川小学的学生们走进杨家岭,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员乔有存的讲解。
“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革命先辈的故事让我感动,很受教育。我要向他们学习,热爱祖国,学好本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杜甫川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林洁说。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红色资源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教材。
如何将杨家岭打造成更好的红色育人资源平台、红色育人实践基地?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使命在肩,探索不息。为此,他们不断深化“校馆”合作,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用红色资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当前,杨家岭革命旧址与陕西科技大学联手,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旧址保护开发中的运用。
“这项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影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呈现及存储,从而更加方便地对文物进行展示、研究和保护。”侯振龙说,技术“落地”以后,宝贵的红色资源将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党婕睿曾在杨家岭工作多年,分别于2015年2月、2022年10月两次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杨家岭革命旧址的故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时我为总书记介绍了当年陕北人民在民歌《白马调》基础上创作和传唱歌曲《东方红》的过程,并现场演唱……”3月14日,党婕睿回顾了这段难忘的经历,她至今仍沉浸在幸福与兴奋之中。
“杨家岭的故事就是百年党史中的延安故事。讲好党史故事,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作为文博人,我们要将红色资源禀赋转化当作长期课题,不断进行探索。”党婕睿说。
如今,党婕睿成为了一名革命旧址的管理者,管理着“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旧址、中央社会部旧址、七大早期礼堂、西北公学旧址等革命旧址。为了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她多次带领讲解员们“走出去”,先后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宣讲延安故事,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让延安精神影响更多人。
革命旧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抢抓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大机遇,将革命文物与教育培训融合、与文化旅游融合、与乡村振兴融合、与城市建设融合、与社会事业发展融合、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合,让革命文物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得到有效呈现,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党性教育、文化旅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局长马东坡说。
让百年党史根植群众心间 3月15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员王宁参观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写下“合是再来人,山川格外亲。行藏欢与古,学习乐同春。为有初心在,更坚主义真。芳林争勃发,教我自新新”。
“2007年,我来过延安,也到过杨家岭,对党的七大的认识是浮光掠影式的,不是那么深刻。这次学习,我系统了解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深刻感受信仰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那段历史情节也串起来了,脉络更加清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王宁说,杨家岭革命旧址有血有肉的故事很多,现场聆听七大会址这座“丰碑”的故事,让他真切感受到“团结”是怎样的一种团结,“胜利”为什么会胜利。
“通过参观学习,我了解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震撼。这次学习,既是灵魂的拷问,也是理论的探源,更是对现实的观照。”王宁说,“沿着伟人的足迹,怀着深厚的感情追根溯源,我弄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学习党的七大精神,就要明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新时代新征程,继往开来,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每名党员最大的政治责任。我们要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宁认为,来到延安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有义务“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研室副主任、教授薛琳深耕党史领域多年。当前,他正紧锣密鼓地编写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系列书籍“杨家岭篇”。如何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薛琳的思考深入、细致、系统。
“要深挖党史资源,把理论研究做深,把史料研究做实。陕西是党史资源的宝库,延安是宝库中的宝库。陕西党史研究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高质量的党史研究成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薛琳说。
薛琳表示,要“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在干部中要着力抓好青年干部和“关键少数”的教育培训,在群众中要抓好青少年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宣传教育。理论界要进一步研究好、阐释好杨家岭的故事、党的七大的故事,文艺界要以高质量的文艺供给提供高质量的精神宣传。
“我们要创新形式‘讲活’故事,要建立科学机制培养党史研究宣讲的骨干,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要在培训课堂上、新媒体平台上,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展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薛琳说。
牢记殷殷嘱托,不负切切期望。
“我们不断加强与社区、群众的沟通联络,把党史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延伸党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让百年党史根植群众心间,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胡建满说。
记者手记 永远的书用心地读魏伟 刘彦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一个个光辉的名词,在这本书中闪耀。
殷殷嘱托牢记心田,谆谆教诲激励奋进。
“我要把延安的故事、杨家岭的故事带回去,好好讲给孩子们听。”穿着褪色的旧军装,山西游客王新海看着窑洞中的旧物件、老照片,泪水盈眶。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名录”碑石上,700多个名字密密匝匝。“每一个名字,都有矢志不渝的信仰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越研究,讲解员刘婷越不敢有丝毫懈怠,越觉得重任在肩。
一个个“红领巾讲解员”通过大方自信讲解,在这本“大书”中完成红色历史的启蒙,种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我们要发扬延安精神,努力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员王宁怀着朝圣之心,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在延安不断深入地学习,让我更加坚定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我们要以高质量的党史研究成果,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薛琳再三强调,要深挖党史资源,做深理论研究。
在延安,在杨家岭,无数人在用心用情用力读好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学习传承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