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0日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宜川县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记者贺秋平 通讯员李文振陈丽娜胡梦丹
  坐在屋里,通过“气象哨兵”微信小程序就可以看到自己果园的实时温度、湿度、风向等信息,“土农业”越来越时尚;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栽培技术让养菌周期缩短86天,每亩降低成本2000余元,实现品质和效益双提升;首次使用植保无人机运输苗木,实现精准“空投”,助力黄河沿岸悬崖绿化提速增效……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宜川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打好“土办法+新科技”组合拳,加快传统产业提质焕新“升级”,加速新型产业、未来产业谋划布局“突破”,全力推动宜川高质量发展一路向“新”,奔涌向前。
  向“新”发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向农业强县迈进?宜川县用“全产业链”思维,聚焦“果菌椒翘”四条产业链,持续向“新”发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矮化密植的新式果园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间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防雹网成为阻击冰雹灾害的利器……在云岩镇史村百亩矮化密植示范园里,记者感受到宜川苹果种植满满的“科技范儿”。
  “品种新、种法新、管理新,农业新科技不仅使产量比过去翻了一番,还让苹果品质大幅提升。”云岩镇副镇长、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感慨地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优势,省时省力效果好。”
  产业要发展,科技得先行。为实现多重效益,宜川县以科技赋能,对老旧果园进行升级改造,普及种植优质品种,实现水肥一体化科学种植,鼓励将机械化作业运用到苹果种植全过程,让小苹果映红了乡亲们的致富路。
  作为食用菌产业后起之秀,宜川县还大力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集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在宜川县铁龙湾香菇种植基地,出菇棚内恒温恒湿,一排排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袋袋菌棒,香菇独有的香味扑鼻而来。不远处,工人们正忙着将香菇菌棒运进棚内,进行上架安装。
  “今天上架的,全部是我们新推广的‘13号’香菇菌棒,技术创新让菇农们的利润跟着涨。”宜川美泰泰菌业研发生产基地负责人宁鹏介绍,食用菌是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基地每年可生产食用菌菌包500万袋,带动农户发展大棚500个以上。
  食用菌产业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深入调研,宜川县从食用菌种植入手,在菌种生产、培育等环节用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拿‘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直播发酵料畦床栽培技术’来说,比原来养菌周期能缩短86天左右,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2000余元。”宜川美泰泰菌业研发生产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平占山介绍,通过对新菌种的培育推广,已经实现了由经验种菇向科学种菇的转变。
  向“质”增效,新型工业稳步推进
  近日,走进位于宜川县交里乡四方村的陕西新源天然气有限公司。在年产40万吨LNG处理项目现场,庞大的生产线上机器轰鸣,气罐车在生产作业区注满氦气后,启程运往外省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
  总投资4700万元的宜川县BOG提氦项目,是陕西新源天然气有限公司年处理40万方LNG项目的延链项目。建设有年处理40万吨LNG的BOG尾气脱氦装置,其中动力设备9台,静设备6台,非标设备13台。2023年3月启动建设,现已正式投产运行。
  “该项目以年处理40万方LNG项目的BOG尾气作为主要提氦原料气,采用BOG低温精馏分离提氦工艺技术,通过天然气精馏回收、催化脱氢及微量甲烷脱除、氦气精制、气氦充装工序,生产高纯度氦气及液态氦气,将以往未被利用的宝贵氦气资源实现商业化生产和利用。”陕西新源天然气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神中介绍,2023年累计生产氦气13.75万方,2024年预计生产氦气14万方。
  在宜川县天韵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的中控室里,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得生产运行更高效、更稳定、更安全。
  “我们整套工艺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MTR工艺,主要设备冷箱是从美国进口的,冷剂压缩机是陕鼓的,现在整个系统比较平稳。”宜川县天韵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师宋福海介绍说,“目前,每天LNG产量稳定在50万方左右。”
  工业产业是宜川县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增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上,该县坚持高端化、精细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在“扩气、增电、引制造”上持续发力,加快工业新型化。
  宜川延203井区地面工程项目是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天然气产能建设150亿方东区区块部署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实现企地互惠共赢的重要工程。
  “项目采取井下节流中低压集气工艺,技术路线为井下节流、中低压集气、井间串接、干管通球、常温分离、两级增压和集中净化。”该项目大队长高锋介绍,项目创造就业岗位55个,实现工业产值1.45亿元,亩均年产值362万元,亩均年税收32.95万元。
  对于项目建设的良好进度,作为负责人的高峰感触颇深。“县上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项目初期建设的政策支持,还积极帮助我们与相关部门协调办证、环评等事项,让我们真正见证了宜川服务,感受到了宜川温度。”高锋说。
  向“绿”而行,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3月28日,在黄河西岸悬崖边上,一架腾空而起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作下,将路边事先扎放好的一捆捆苗木缓缓“叼”向空中。伴随着一阵低沉轰鸣声,无人机迅速攀升,飞跃到约450米远的植树地点后,在地面接收人员的指挥下,将重达20多公斤的树苗精准地投放到预定位置。
  “科技装备的介入,实现了植树造林从人扛骡子驮向科技现代化造林转型。”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袁国荣介绍,采用无人机开展植树造林在宜川县尚属首次。
  宜川县林业局承担黄河沿岸西侧宜川段山体的植树造林任务,栽植的树种主要以侧柏大树苗为主,这些大树苗一般高1.5米,连上根部土块,一株树重达5公斤。经测试,他们发现无人机“空投”植树相比之前的人工栽种,工作效率将提高近50%,大大缩减人工用工时间。这样既保障了树苗的成活率,还大幅提高了植树效率,在造林模式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科技创新,造“绿”为民。地处黄河中游的宜川县,年均降雨量较少,生产用水极度缺乏,导致产业效益较低,群众收入不高。如何解决群众的生产用水难题,让农民依靠产业把日子过得更好?宜川县委、县政府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最终确定实施黄河沿岸产业发展抗旱保供项目。
  “以前种苹果都是靠天下雨,天旱了果子产量就少,品质也差。如今出水桩安装到了自家地里,随时可以浇,苹果的品质也变好了,预计收入能比以前提高一半多呢。”云岩镇井家村村民白延灵开心地说,地里的水管都是县水务局负责铺设的,自己没有花一分钱,同时他还给果园里安装了滴灌设备,苹果种植越来越现代化了,种苹果的前景也越来越好了。
  在集义片区贺家河蓄水坝现场,只见水坝对白水川河进行拦截,通过泵站和压力管道,将水输送到山上的蓄水池,再通过自流出水桩流向田间地头,解决了附近5个村的花椒产业用水,覆盖花椒面积达4100亩。
  向新出发,“绿”满金生。近年来,宜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全面实施植树造林、旱作梯田、淤地坝、自然恢复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措施和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项目,推动“补绿增绿”向“林份结构调整”转变,大面积栽植花椒、酸枣、连翘等乡土树种,同步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